我的嘉院纪实
杨国勇
1. 三年“冶专”求学——梅城结缘
1979年10月,经过全国高考的选拔,我作为“新三届”最后一届中的一员,收拾好刚“上山下乡”来到“江西吉安地区横龙垦殖场”二分场(地处安福县域)三个多月的行装,以“下乡知青”的身份,转场来到当时的“浙江冶金经济专科学校”(嘉兴学院前身之一)统计系学习。这是我向往的新生活的开始,也是我与“嘉院”缘分的开端。
在学校里,我结识了许多亲爱的同学和老师。三年的学习,给了我们走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的系统训练,明确了自己将来的志向。同时,也开启了我漂泊、曲折、艰辛的人生之路。
2. 三段路程迂回——嘉兴续缘
1982年7月毕业后,我离开位于杭州西部建德梅城的学校,来到江西省冶金厅报到,被二次分配于地处九江市德安县山区的“江西彭山锡矿”。在矿计划科工作一年后,我被德安县统计局和江西省冶金厅计划处特聘为统计培训教师,奔波于德安和南昌两地,开启了我的教学生涯。
由于教学业绩突出,1984年7月,被江西省冶金厅推荐到“南昌有色金属工业学校”担任专职教师。从九江德安来到省城南昌。我“回城”了。南昌四年,我成长迅速,教学工作继续受到广泛好评,入了党,成了年轻的科级干部。但是,介入行政工作之后,就直接打断了我自“彭山锡矿”就开始的考研准备。
四年之后继续漂泊。1988年5月,为解决婚后两地分居,我从南昌工作调动来到嘉兴,而此前一两年,“浙江冶金经济专科学校”更名为“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已经开始逐步迁至嘉兴。我与学校殊途同归,真是缘分使然!
来到嘉兴的我,先是任职隶属市劳动局的“嘉兴市社会劳动保险管理处”。虽然在此我的第一篇公开发表文章刊发于《中国劳动报》,也有一定的成就感,但不久就觉得自己并不喜欢当时那种单调刻板沉闷排外的机关工作氛围。两年后的1990年,我申请调入“浙江会计学校”(也是嘉兴学院前身之一)。
在会计学校的十年,我激情复燃,如鱼得水,勤奋工作,渐露头角,逐步成长为学校中层干部、校领导;讲师、高级讲师,并实现了自己的读研夙愿。
2000年,“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和包括“浙江会计学校”在内的嘉兴的几所大中专学校合并成立了“嘉兴学院”,我和学校续上“嘉缘”。
3. 三种岗位工作——服务嘉院
2001年,服从于工作需要,我被任命为嘉兴学院管理学院副院长,面临教学和行政工作的第一次艰难转型。在管理学院历经七年的艰苦努力,我成为管理学副教授、教授。副院长、主持工作副院长的工作也做得自认为风生水起,有声有色。其实,教学、科研、行政工作三项,是一直被我喻为“三座大山”压在头顶的,时而令人喘不过气来。这期间,也度过了自己非常迷茫的一段时间。
分院的工作好不容易让我摸出了门道,能够驾轻就熟时,我的“苦差”又来了。2007年,学校党委任命我为计划财务处处长。“道听途说”的理由是:你是学统计的,统计会计差不多。你是管过“会计学校”的副校长。于是,校党委的信任转变成了我的超凡努力。2007-2013年,我任计财处长期间,首建平湖校区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二级学院自主理财制度、“三公经费”预算定额控制制度等,解决了号称“老大难”的借款控制欠款催收的管理办法(当时学校积累了四百多万元的个人借款数年难以收回)。这期间,计财处获得学校职能部门年度考核第一名一次、先进部门二次。并为日后计财处多次获得先进部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个人也乘势而上,凭借良好的考评得分,连获三个年度考核优秀。
2013-2016年,我第三次面临工作转型,角色变换,被学校任命为嘉兴学院平湖校区管委会主任、党工委副书记,全面负责校区党政工作,由于特殊原因,后面还增加了负责工会的工作。校区“党政工团”,除了“团”这块年轻人的活我无法参与(其实我曾经一再请求学校领导给我创造分权的条件),我“大权独揽”,压力倍增,风险陡升。这期间的许多事情让我身心疲惫,焦头烂额,是我行政工作中最艰难的一段岁月。但我还是坚持一如既往地化解矛盾,勤勉工作。除了组织申报成功“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进一步完善校区组织管理机构,稳定师生人心实现平稳过渡外,完成了系列重大基建项目,使校区办学条件得以改善,校区面貌焕然一新;完成了校区教职工工资体系与学校工资体系的调整对接,为校区实质性融入校本部创造了条件;首建校区“校史陈列馆”,将诞辰百多年的“平湖师范”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完整展现于来访者和每届新生面前,成为校区的一个亮点;排除困难,首建校区师生期盼已久的校区间“班车”,使校区融入校本部又跨出实质性一步,受到师生员工的极大欢迎。完成近千日的嘉兴、平湖间的早出晚归、来回奔波、风雨兼程后,自己也如愿地结束了二十多年的行政生涯。
4. 三个校区奔波——为我“嘉”兴
2016-2021年,顺应学校党委号召,我主动要求不再担任学校中层干部,为年轻人成长创造条件腾出空间,我回到了专职教师的岗位上。
回顾2001年以来,我先后任教于越秀校区的管理学院、商学院,平湖校区的应用技术学院,梁林校区的数信学院,最后,为了加强“工程管理”专业认证的师资力量,我听从召唤,又毫不犹豫的来到了越秀校区的建工学院。像我这样在三个校区、五所分院里兜兜转转的情况,在学校里实属罕见。
在告别教坛前的最后几年,能为学校成功通过全省高校第一家的“工程管理”专业认证而工作,责任重大,意义重大,并为“工程管理”专业后续“省级一流专业”的成功申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己而言,也实属荣幸。
5. 三十多年耕耘——天道酬勤
如果从1990年进入嘉兴学院前身之一的浙江会计学校算起,我在嘉兴学院执教31年,这在我四十余年的工作经历中,是最年富力强、风华正茂、激情迸发的宝贵年华,可谓韶华托付。
30余年,我勤勉于自己承担的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工作,服从于学校工作需要和组织安排,不断变换岗位,转换角色,承接新的挑战,适应并胜任了各种不同工作,可谓尽心尽力。
30余年,一路走来,充满艰辛,我们的不辞辛劳和全力以赴,为学生为学校付出了些许。同时,在学校提供的更大的舞台上,更多的机会中,也收获了自己的满足和成就,可谓天道酬勤。
最后,借用一句歌词结尾:“人生中最美的珍藏,正是那些往日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