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我在某建筑工地打工
三十年前,我还是一个不满十六周岁的男孩时,却在学校里已经度过了九年半的时间,尽管没有学到太多知识,可已贴上高中毕业的标签。高中毕业后,我的同学中来自农村的则回乡务农,来自城镇的则按照政策或去农村插队或在家待业,还有几位同学应征入伍去了部队,我属于按照政策在家待业一族。
待业与现在大学生毕业没工作差不多,整天待在家里干些家务,当初把学校毕业在家干家务的人形象地称为家庭大学煤炉系学生。为改变这样的生活,在自己的再三要求下,父母同意我到当地的建筑队做小工,也就是现在的所谓的打工。建筑工地上的小工就是在工地上搬水泥、拌泥沙、扛石子、运砖瓦,不需要知识,不需要技术,只要求有力气,每天八毛钱收入,虽然不能养家,但能糊口,尽管日子辛苦但比较充实,这样的日子直到准备参加高考才结束,这样的生活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30年中,我在不同的学校间奔波
七八年恢复高考,我幸运地考上了大学。大学毕业时,我被分配到嘉兴卫生学校。在学校工作的二十六年中,学校变迁,我在变化,学校进步,我在成长。前十年,学校经历了从“文革”的破坏中逐渐恢复正常、走上正轨的变化过程;我也经历了从一名大学生到一名合格中专教师,一名助理讲师到讲师的成长历程,既有初为人师的兴奋,又有教书育人的快乐。中间八年,学校快速发展,经历了办学水平评估和学校从普通中专到省级重点中专的变化过程;我也经历了从教师岗位转入到学校行政岗位、从一名中专学校中层干部到学校领导的成长历程,既有教学行政“双肩挑”的辛苦,又有得到师生肯定的满足。后八年,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经历原学校从中等学校升格为医学院再融入到本科院校的变迁,办学层次从中专到专科逐步过渡到本科的过程;我也经历了一名中专教师、中专学校领导到高校教师、高校中层干部的成长历程,既有为学校跨越式的发展感到高兴,又有为能否适应学校的发展担心。
面对学校变化和变迁,我在学校中努力工作,也在不同的学校间来回奔波。先后被选调到基层、省委党校和机关学习工作,并去了省内两所高校参加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医学院组建后,又被组织选送到重点高校医学院挂职学习。不同学校间的奔波经历,让我拓展了视野,增长了见识。然而始终不变的是脚下的土地。
30年后,我仍然要在学校忙碌
当初简陋狭小破旧的卫生学校,如今变成了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医学院;当初师资队伍没有硕士、博士、没有副教授、教授,如今拥有40多名硕士生,10多名博士生,近30名副教授,4名教授;当初学院几乎没有科研项目和经费,如今如今省级课题若干项,市厅级项目数十项,年科研经费近百万;当初教学实验设备总值仅百余万,如今超过1500余万,可满足本科教学的需要;更可喜的是人们的办学理念、精神面貌,思维方式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院仍在发展,而且发展速度更快,发展前景更好。
当初还是男孩的我此时步入了中年,当初的打工仔如今成长为一名本科院校中的副教授、中层干部。由于工作需要,我放弃了原有的专业,主要从事党政工作。面对学校快速发展中的要求,面对学院自生发展中的苦难,面对师生中的思想和现实问题,在学校里的每个人都在尽心竭力,尽职尽责,起重的我自然不能懈怠,需要继续去忙碌。为了学校的今天我付出了努力,贡献了青春。为了学校的明天我还将付出努力,贡献智慧。
(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