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花开
1981年8月,我接到了 “浙江治金经济专科学校”的录取通知,当时学校校址还在梅城,一个不满十七岁的小姑娘欢呼雀跃般地上路了,以为可以到天堂般的杭州,一个遍布梅花的小城去求学了。全然不顾母亲的叮咛,一个人从宜昌上火车、先后在武汉、长沙两次转车到了杭州,火车站的大幅“欢迎新同学”的标语,将我路上的困倦劳顿一扫而光。
校车上,陌生的同学们一路上欢声笑语,一下子就熟悉起来了。随着校车的颠簸,三个小时过去了还没目的地,一种不安惶恐的感觉袭上心头。有同学在小声嘀咕:“怎么离杭州越来越远啊?这都到什么地方了,好象是农村哎!”我忙向外张望,可不?!一个木牌子上粗糙地写着“杨春桥”三个字,周围一个小铺子好象在卖着杂货,几处小房子依稀有着人烟的感觉。随着汽车的一个大拐弯,伴随着司机的高声提醒“当心!坐好!”,往下看时,不觉吸一口凉气,下面是深深的沟壑以及前方望不到头的小山路,所有的兴奋和激动已是烟消云散。
终于到了学校,下车一望,原本还有对“大楼”的期待又再次受到了打击:“这就是我的大学?!我要待三年的地方?连我高中的学校都不如!”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马上写信给父母,要回去!现在,我经常用愉悦的心情调侃着那时的记忆,故用“那时花开”的小标题来描述当时糟糕的心情,可见嘉兴学院的前身——在校生仅有300多人规模的冶金经济专科学校,给当时的“精英”们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啊!
“爷孙”之乐
1984年我留校任教,冶专继原来的统计系、会计系后新成立了经济系(统计系的部分老师划入)。迁址嘉兴后,1994年又以原有的经济系为主重新进行了专业整合,经济系原有专业如劳动经济专业、工业经济专业、物资经济专业和经济法教研室拆分成三个系:工商系、投资金融系和法律系(筹),物资经济专业全部成建制的划入投资金融系,而劳动经济和工业经济专业的老师则成为工商系的“元老”。于是同事们之间互相打趣说,统计系是“爷爷”,经济系是“爸爸”,现在三个“孙子”又生出来了。随着2000年学校联合升本,渐渐形成了八大学科门类,本科专业达38个,专科专业达12个,近二万人的在校生规模。我不知道我当时的同事们,看到今天的成果会发出怎样的感慨!
“情人坡”没了
2004年,我校隆重举行90周年校庆,很多校友都返校了,感叹学校变化之大。沿着校园参观的时候,同学们指指点点,不时地的发出惊呼:“哎,新建的图书馆,看啊,还有学生活动中心!行政大楼也是新建的!”“王君,你和你老公谈恋爱的那个情人坡没有了!哈哈……”随着阵阵的笑声,互相的打趣声,我的思绪也久久不能平静:从各行政职能办公室拥挤在小小的四合院,到搬入宽敞的行政大楼;从各个系教研室的步步整合到如今学校八大学科门类的38个本科专业的形成;从原来几百人的规模到如今近二万名在校生,无不彰显着学校发展的成果。 80年代毕业的校友郑重的感叹:“大门换了,旁边的稻田没有了!学校变漂亮了!”90年代毕业的学弟们走进当年的教室,抚着桌子,轻声的自语:“好多老师都退休了!”新世纪年毕业的学子们目睹实验室新添的设备和校园里青春的面孔,故作老态打趣:“老了,老了,新人辈出换旧人啊,我们是要被淘汰了!”。
校友们的真情流露虽是对学校发展的肯定,可我以为更是对改革开放三十年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的赞颂,因为学校的变化恰恰是我国各行各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