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会831班 潘晓力
母校“百年校庆”时,有个评选“最美校友”的活动,这不禁让我想起我们班吴仲友同学的一些事迹。
最美校友,一般都是成功人士,尽管仲友同学在事业上已经相当成功了,但我不想从一位成功人士的角度来描述他,而想从一个最普通但又最本质的角度来挖掘他身上那一种可贵的精神。
平心而论,仲友在三年的大学生活中给我留下的印象并不是很深。他属于生活很朴素、性情很质朴的人。他学习用功,尤其喜欢那时还很新奇的计算机知识,但到哪儿都无声无息,不事张扬,除了感觉到他有一股川娃子的韧劲以外,并无其他太多的感受。
1986年夏天我们毕业了,大家拍了毕业照,喝了毕业酒,互道珍重,就匆匆离去了,各自奔赴祖国的大江南北,三年的大学生活就这样结束了。
刚开始的两年,大家还有些联系,但没过几年,大家的联系就少了。是呀,事业、家庭和生活都需要我们去打理,都需要我们去照应,而且我们毕业后的几十年正好是中国社会剧烈变革的年代,不是我们站在变革浪潮的风口浪尖上,而是被这种变革的洪流所裹挟着、冲击着,有时连喘口气的工夫都没有,更何况去做联系同学这些事,再者大家身处异地,也没有利益上的往来。
当我在2003年收到仲友的电话并被告知要重新建立全班的通讯录时,甚感诧异,要知道毕业后我连工作的省份都变了三个,他是怎么找到我的。全班有四十多位同学,换过工作单位的人不在少数,他一个个找不知费了多少功夫、花了多少心血呀!
并且,做这件事的为什么是他而不是别人呢,他当年在班里并不活跃,只是个默默无闻的普通同学。还有,大家虽然是同学,但由于性格、生活习惯、地域等多方面的因素,还是有亲疏远近之分,他怎么能做到和每位同学都那么亲近?这只能理解为仲友同学为人善良热情、有爱心,多年后在茫茫人海里,在世事沧桑中,还不曾忘记当年的每一位同学,不曾丢失同学间的那份情谊。
有了这份通讯录后大家才有了2004年母校九十周年校庆时的聚会。当时大家分别已经十八年了,彼此之间都有一点陌生,但当大家重新回到校园、回到宿舍、回到教室、回到操场、回到新安江畔、回到南峰塔下,回忆起当年的青春往事时,都不禁百感交集,同时也深深地感谢仲友同学为大家做了一件大好事。
及至后来,他始终是全班同学情感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比如甲要到外地找乙,不知道对方的联系方式,问仲友就行。2007年洛阳聚会和2013年武汉聚会前后,虽然主办人不是他,但是他不断联络同学,甚至一个一个的电话、邮件邀请。在聚会过程中,他跑前跑后张罗不停,到处都是他忙碌的身影。洛阳聚会和武汉聚会时同学能到得这么齐、活动搞得这么好,有他一份特殊的功劳。
2004年聚会后过了将近十年,他和黄壵两位同学建立起了班级QQ群“岁月如歌”,并一个个邀请入群,有些甚至邀请了很多遍,最后使大家在平时有了一个很好的感情交流平台。同学们仿佛又回到了当初的同窗时光,不少同学甚至认为这个平台和后来建立的热闹非凡的财会831班微信群是自己的精神寄托。他还担纲建立了班级爱心基金,发动同学自愿捐款资助生活中有突发情况的同学。他对每一位同学的生日都做了记录,生日快到时就提前在群里发布通知,让每个同学的生日都过得非常开心。其他班的同学听说我们班同学的联络这么密切而对此表示羡慕,夸赞我们搞得好。
行文至此,我又困惑了,这些都是寻常小事,能称得上为“事迹”吗?但回过头想,这些虽然都是小事,但为何他想到了、做到了,而我们没有想到、做到呢?这放在百年校史中更是小事,但对我们班来讲不能算是小事,而要算大事了。
吴仲友同学,称得上是最美校友之一。他不但热心张罗我们财会831班的事,还长期担任基层校友会职务,一直热心校友的联络和服务工作。每次逢五逢十的大小校庆会,他都积极参加。我想,在我们财会831班的同学心目中,他更是最美同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