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林军
有些东西,如若落上了一层岁月的尘埃,也就变成沉淀的记忆了。记忆里自己还是初入校园的学生,但转眼,离开母校已经十四载了。母校早已由原来的平湖师范变成了“嘉兴学院平湖校区”,原先的校址已成了房地产开发商热销的楼盘。前不久,因参加培训,我再一次踏进了平师的校园,来到了离市中心不远的新校址。校园很空旷,偶尔遇见行色匆匆的学生,三五成群,突地就生出一种陌生感。作为平湖家门口的大学,在新形势的驱使下,在无奈与憧憬的多重作用下,已经与我们当初熟悉的校园离得很远很远了。
值得留恋的还是萦绕在心中的母校情结。那天培训,中师的校友QQ群里消息闪烁不停。原来是有同学来平湖办事,顺道去寻找母校,自然是遍寻不着。于是乎,便生出“什么都没了”的伤感。相信对于很多平师毕业的同学来说,当初那一景一物不复存在是最大的遗憾。有一阵子,一个主题为“此情已无凭吊处”的怀念平师的帖子在空间中被疯转。某种程度上,昔日一届又一届的校友,期望用这样的方式来纪念他们心中无可替代的母校。
还记得初次踏入平师校园的欣喜与忐忑,像渴盼着长大的孩子终于可以羽翼丰满,离开父母试着独自飞翔了;又如少了温暖港湾的庇护必须学着一个人应对一切的不安。然而,那清清浅浅的池塘,肆意追逐嬉戏的金鱼,弯弯曲曲的九曲小桥,散发着淡淡清香的紫藤长廊,还有那池中雕着唐僧师徒四人的假山,一下子就让我们觉着和这个校园贴近不少。
仍记得新生开学典礼上,校长铿锵有力的讲话,盛满了勉励,点燃了我们心中希望的灯火。虽然稚嫩,尽管懵懂,但这仍然激起了我们对即将到来的新生活的期盼和向往。时光荏苒,到如今我也依然记得那种充满理想、心怀希望的感觉,依然感知着这种心跳加快、雀跃不已的心绪。就如同那天晚自习时,学校特地为我们播放的宣传片一样,虽然可能早已记不清全部的内容,但一个信念一直在心中扎根:这是一所优秀的学校,我应该珍惜这样的机会。
依然记得,小时候,最爱和伙伴玩的游戏之一,就是“做小老师”。没有小黑板,家里的大门就是我们最漂亮的黑板了,一张张小板凳就成了我们的桌椅,那一截废弃的粉笔头是我们争相抢夺的目标。背着手,昂着头,一个个地叫“小屁孩”们回答问题,那成就感真是无以比拟的。踏进平师的大门,就是童年教师梦的延续,是理想转化为现实的开始,期待和热情洒满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尽管那时候,我对于“教师”的理解是那么的肤浅。
如果说能够如愿以偿地进入平师是幸福的,那么,遇到了一批优秀的老师,更让我心怀感恩。教“文选”的王正康老师令我至今难忘。那时,正康老师让我们每周至少写一篇周记。同学们自然怨声载道,我也如此。在“痛恨”之余,我还是不敢有违老师的命令,只能勤勤恳恳、无病呻吟地写。有时,正康老师会拿我做范本,在班里表扬一番,以鞭策其他同学,同时也鼓励我继续笔耕不辍。偶尔,我还可以在他所教的班里进入前三甲,这满足了我那小小的虚荣心。由于他的器重,我也成为了班里的文选课代表。也正是他,在我心里种植下了爱文学、爱涂鸦的种子。
那时候,很多人像追星一样地崇拜潘禾婴老师,利军老师说她是个“小巫婆”。印象中,潘老师没给我们上过几堂课,然而次次风趣幽默,听过她的几次讲座,也颇感有耳福,受她影响买了本《文明与野蛮》,但感觉与她的距离还是相去甚远,唯一遗憾的是没有听到她的“红楼讲座”。听过徐卫卫老师的“戴着镣铐的舞蹈”,着实眼前一亮。那时候,我们爱把徐老师说成“大家闺秀”,把潘老师称为“小家碧玉”,潘老师的衣着随意而有个性,但不影响我们爱她、推崇她。好像是读大专的第二年,她离开了学校,堪称学校之一大损失。
再如利军老师和金星老师,读大专的两年,他们分别担任我们的班主任,都是那样的才气逼人,却又亲切随和。在他们的课堂上,我们只管享受,享受一场场文学的盛宴,一种海阔天空的随意。他们仿佛不用教案,从不预设,就这样侃侃而谈,信手拈来。我们从不敢开小差打盹,唯恐错过了最精彩的部分。他们用自己的言行告诉我们,一个愿意学习,并拥有无限学识的人,自然而然就会散发出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才能为学生所喜欢、所接受。
正因为这些恩师们的影响,我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贫乏,多么的需要充实自己。也正是因为他们,我开启了自己的文学阅读之门。读大专的时候,我应刘靖老师的邀请,利军老师的推荐,接受了《镜园》主编的职务。其实,不善交际一直是我的软肋,做抛头露面的事情,更是让我疲软。一开始,有很多事必须得亲历亲为,创刊词、宣传海报、组织稿件、选稿、定稿、排版、校样、美化……让我分身乏术,好在有很多编辑在帮我,又有刘老师的扶持,勉强捱过了那些艰难的日子。但我沉默的个性注定做不好这个工作。在我任期的两年之中,《镜园》按照原来的计划陆陆续续地出版着,也算是完成了任务。毕业后没有几年,这本校园杂志也就销声匿迹了。想来,这也是我经营不善的缘故。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却学会了凡事必须以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这对我现在的教师生涯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母校的五年,正是青春任意飞扬的日子。师范的课程比初中轻松多了,于是,会趴在栏杆上傻傻地看着人来人往;在篮球场上为自己班的球队喊“加油”;漫步观赏教学楼前的小桥流水,给金鱼喂食;听着弦歌楼里悦耳的琴声,悠扬的乐声;偶尔在绿绿的草坪上坐着,或是看书,或是谈笑;阅览室里坐上一晚,画室里占据一角……紧接着,我们收敛着周一至周五的心情,然后尽情释放在周末的时光里。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在时间和生活的磨合中,是再也回不去了啊!
最美的青春是最亮丽的。除去书香韵味之外,五年的光阴中,最温暖可贵的是同寝室姐妹间的友谊。来自嘉兴不同县市的我们,因为缘分成了一个班的同学,更因为冥冥中的注定成了生活在一起的室友。我们稚嫩有余,意气风发,却分外珍惜这独有的相逢。虽然我们个性迥异,难免有过激烈的争吵,也流过委屈的眼泪,但更多的则是我们在一起的嬉闹、拥抱,开一些不着边际的玩笑,说一些私密的闺中话语,聚在一张饭桌上品尝各自带来的家乡美食,在教室里看着《泰坦尼克号》默默哭泣,图书馆里借书时的争抢,夜晚朦胧灯光下熬夜复习的身影,离别时相约再聚的哽咽……多少个日日夜夜编织成的友情,又如何能忘得了?
“青春如同奔腾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回忆着在平湖师范的时光,我仿佛又找到了当初的自己,那个对教师梦满怀憧憬的女孩,在那个开启梦想的地方,一直亦步亦趋地寻找着……
作者简介:冯林军,女,1995年就读于平湖师范953班,1998年就读于平湖师范98大专班,2000年毕业。现为平湖市当湖中心小学副校长,她所执教课程多次获平湖市、嘉兴市一等奖,浙江省优质课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