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宝,女,1954年10出生,1974年7月毕业于嘉兴卫生学校妇产医士专业,副主任医师,中共党员,现任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
35年来,她从一个普通的中专生成长为全市妇产科的带头人,她有高超的技术,年手术达到了1000例左右,接生过无数个婴儿,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她曾创造连续工作36小时的紧急抢救纪录。在她从医35年的工作词典里,始终没有“休息”两字,用她的话来说,工作就应该“忘我”。她没有激动人心的演讲和高昂的口号,唯有踏踏实实的工作和一步一个脚印的人生步履。面对她用心血和汗水换来的众多荣誉和成就,她淡淡一笑,说:“这就是我的工作,我的工作就应该这样……”
作为妇产科的医生,朱晓宝说:“当妈妈,是每个女人的希望和权利,我的使命就是让女人更‘女人’,让生命更灿烂。”
桐乡本土对不会生育的女人,有一个很难听的称号——“石女”。
张女士在婚后的13年内,由于没有生育,一直生活在“石女”的阴影中。
2005年深秋,张女士第3次宫外孕,到省城某大医院诊断必须切除输卵管。然而,由于前两次宫外孕,另外一侧输卵管已经切除,现今如果切除另外唯一的一侧输卵管,将意味着终生不孕。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张女士几乎是瘫在了回家的车内。
第二天,她走进了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找到朱晓宝。朱晓宝凭着她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了一个令张女士激动不已的设想:“实施输卵管吻合术,保住张女士的一侧输卵管。”手术很顺利。后来,张女士靠着这一根保留下来的输卵管怀孕并顺利地产下一女婴,圆了梦寐以求的妈妈梦,也终于扫去了13年的“石女”阴影。
在朱晓宝的工作词典里,休息永远为工作让路。
前不久,四川民工小杨向医院送来一面锦旗,并向许多现场的群众讲述了这样一个感动而又危急的故事。
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凄厉的呼救声让人不寒而栗。为了省钱,小杨叫了一名游医为其妻子接生,谁知孩子还没落地,产妇就出现了大出血,等送进第一人民医院时,已经是瞳孔散大,自主呼吸消失,只能用呼吸机维持呼吸,输进去的一袋袋血顷刻之间就流掉......患者生命垂危。小杨边哭边喊“这下完了,全完了......”值班医生及时叫来正在休息的朱晓宝主任,她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抢救措施,一直到两天后的下午2点,孕妇才苏醒,而此时朱晓宝主任已经连续工作了36个小时,仅在手术台上就站了近10个小时。
朱晓宝有她自己的座右铭:工作就应该“忘我”。从她当医生的第一天起,就承担起了一个医生应有的责任和压力。35年来,每天出门、查房、上手术台、出门诊、进产房。枯燥而又刻板的工作,带给她的是单调的生活,以及更多的身心疲惫。但是,只要是病人和病情需要,只要是重度妊高症、子痫、产后大出血、阴道撕裂伤修补、羊水栓塞等危重病人出现,只要是抢救生命的事,她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已是常事,有一次晚上连续加班后实在困乏,倒在床上就睡着了,第二天醒来才发现羊毛衫只脱了一个袖子,还搭在肩上。
每个人都有家庭,但是对朱晓宝来说,她亏欠家庭和家人的实在太多。有一次朱晓宝的父亲得了大叶性肺炎,需输液一周,由于她白天没空陪,老父亲只能每天晚上输液至半夜。她母亲子宫脱垂已有几十年了,反复阴道出血一年,一直想手术,可她总说等空一点,就这样一直等到前不久,老太太自行来住院,检查后才发现病情已拖泥带水到最严重的程度。难怪她的家人说:“家,对她来说像是旅馆”。
然而,自责往往是一刹那的时间,因为她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新技术研究和探索上,她胆大,心细,勇于创新,医疗技术水平在本院乃至全市同行中都处于领先水平。朱晓宝凭着娴熟的技术,率先在全市开展了新式剖腹产术,剖腹产切口皮内缝合术。缝合技术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有人称她的手术像是绣花,像在做艺术,手术精巧细腻,美观,疤痕小,愈合快。她还凭着过硬的医疗技术,率先在全市独立开展子宫广泛性根治术,盆腔淋巴清扫术,肿瘤细胞减灭术,恶性肿瘤的腹腔、静脉联合化疗,阴式子宫切除术,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缝合术,腹腔镜辅助下子宫全切术等高难度手术,撰写了医学论文近十篇......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朱晓宝的辛勤付出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她曾先后被评为桐乡市“十佳妇女”、“ 十佳医生”、“ 劳动模范”、“白求恩式医务工作者”及卫生系统“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原载《 < 影响·感动> ——桐乡卫生系统十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