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母校
1947年,姚维汀出生于嵊州一个贫困农家,1964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建德冶金学校,主修财务会计。当时全班43名同学,大部分来自农村,生活的艰辛和求学的不易,使他们都非常珍惜学习机会。头两年,主要学习基础课程和冶金工艺相关知识。在封闭式的校园管理和硬性规定的作息时间里,他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学习上,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学校每月给学生补助,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同学们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
1966年文革开始,校园正常教学因此中断。但姚维汀所在的财会313班,对老师仍是一如既往地尊敬,身为班级团支书,姚维汀呼吁保护老师,至少在他们的“领地”老师是安全的。1968年11月,他离开母校和老师,惜别同窗好友,开始新的征程。
从此,无论他身居何处,总忘不了母校的殷殷教诲。他毕业后曾3次回到母校,1998年还携母亲回到建德梅城。他说校园一切都是那么亲切熟悉,入学报到的情景仿佛停留在昨天。戴秀琴老师冒着文革批斗的危险,给我们复课的情景还常常在脑海里浮现,当年在校学习的那么一股子拼劲儿,时而在心中迸发出来……。“我感谢母校,我将永不辜负母校和培养过我的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希望母校不断发展壮大,希望莘莘学子为母校争光。”
立功武钢
姚维汀被分配到武汉钢铁公司,一报到就被分到武钢下属的大冶去当采矿工人。他毫无怨言,踏踏实实地认真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埋头苦干的作风受到同事赞赏。1970年12月,姚维汀被调到机关当上一名普通会计。
说起他在武钢的工作,姚维汀归结为两点。一方面是他对会计专业的无限热爱,让他总是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他说也许爱会计专业已经到了“痴迷”程度,他一家三口都是会计,就连女儿找的老公也是学会计的,全家人都拿到注册会计师证书,成了名副其实的会计世家。另一方面,他一直坚信“只有奋斗才能成功”的准则。
在会计岗位上,他不断实践、不断学习,总结出一套又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做财务成本预算,合理的配额和精细的数据让同事们刮目相看,获厂长评价:“姚维汀的财务成本预算做得十分稳健”。 31岁时被破格提升为会计师,随后担任成本科副科长,成为武钢最年轻的科长。他深入一线,从采矿到炼铁、炼钢,乃至焦化的每个环节都了如执掌,能够熟练把握价格和物料平衡。当时的武钢总经理刘淇十分看重他,财务部的预算还得委托姚维汀看过,才比较放心,他俨然成了公司里第一财务参谋。1994年,武钢销售部被拖欠钱款已累计97个亿,严重影响公司资金周转。姚维汀临危受命,组织“清欠”,他运用会计原理,制定“让利追款”政策,以让小利、获大利办法,取得立竿见影效果,仅1995年一年就给武钢追回欠款60亿,最多一天追回3亿资金。姚维汀被武钢评为“标兵”,记“清欠”一等功。他的经验被陆续介绍到鞍钢等国有大型钢铁企业,也取得了很好效果。
1997年姚维汀奉调往国家冶金部,担任经济调节司副司长。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撤消冶金部,正逢国务院稽查特派总署招人,他报名参加考试,当年11月被录取,并在随后工作中担任稽查特派总署26办和15办的副主任。
2000年11月,姚维汀接受国家委派,进入国航,挑起总会计师重担。当时,国航连续三年亏损数亿。面对全新的行业和全新的企业,他迅速抓住工作重点,理清工作思路,找到工作突破口,那就是牢牢把握经济效益这个中心,外抓市场、内抓管理,抓住机遇果断进行结构调整,改善资产结构和资本结构,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他以“三招”攻坚破难,助推中航集团乘势而上,在生产经营和资本运作两个领域都取得令人瞩目成绩。
第一招,抓紧“预算”这根绳,提高效益不放松。姚维汀经常讲,办企业首先要赚钱,强化预算控制就是要利润最大化,是被许多企业的实践所证明了的。姚维汀力推全面预算管理,在“编准预算、管住预算”上下功夫,在增收降本上花力气。
“编准预算”是公司管理进步的加速器,是预算管理的基本要求,关键是个“准”字。要做到准,第一理念要正确,第二方法要对路,第三情况要掌握,三者缺一不可。每年编制预算时,姚维汀都亲自算、亲自审、与集团内各个单位进行交流、沟通,向大家灌输科学、全面的预算观念。他主张预算要在“准”字上较个劲,要求各个单位的财务预算指标的设定值和实际执行值误差不应超过5%。
“管住预算”,就是各级重视、落实责任、跟踪管理、从严考核,管住预算执行的全过程,管住投入和产出。做法是把整体目标科学的分解到各个单位、各个部门、各个班组,做到“预处重担万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集团各单位每个月都要把预算执行情况与预算目标进行对比,对执行过程中的差异,一定要讲清楚,说明白。
几年下来,公司内部上上下下都看到了预算的成效,对严格的预算约束不再抵触,而是以“企业主人”的态度参与目标的设定,共同努力去完成任务,达到目标。公司效益也获得了长足进步,2001年盈利3300万元,彻底扭转连年亏损局面,2002年盈利2.8亿元,2003克服“非典”带来的极大不利影响,实现盈利1.77亿元,这三年的盈利难能可贵而又意义重大,为国航2004年成功上市奠定最重要的基础。2004年中航集团实现盈利30亿元,创造中国民航历史上最辉煌的盈利记录。
在中航集团提起预算,大家笑称姚维汀用预算这根绳,把效益越拎越高,每个人都怀里揣着指标拼命向前。现在,勤俭治企、增收节支、制订措施、提高效益的理念在中航集团已经变成大家的自觉行为。
第二招,打通融资渠道,助推企业发展。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资金是否充足,是否流动正常,关系着企业的存亡,姚维汀为此制定了“对内盘活资产、对外合作融通”的工作方向。
对内盘活,就是提高资金的管理水平,让资金流动起来,通过减少资金沉淀,降低资金成本,发挥资金的最大使用效益。中航集团组建时,资金形势非常严峻,资金瓶颈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资本金缺少和巨额债务形成鲜明对比,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而且单一举债方式造成资产成本负担加重,每年财务费用高达20—30亿元;二是尚未盘活的存量资产数额大,投入产出低。长期资产包括在建工程、挂帐资产等总量逾30亿元。这些资产既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经营用资金,又产生较大的资金成本,且无相应的产出效应;三是流动资产周转速度慢,一边是资金沉淀在各个单位的账户上闲置,一边又背负着巨额贷款并支付着高额利息。他从降低货币资金存量抓起,采用资金权限上收,资金集中使用办法,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伴随着货币资金沉淀减少和周转速度加快,资金成本连年下降,转化成宝贵的利润,同时,通过联合重组过程中的资产置换,为航空运输主业减轻资金压力,增强发展后劲。
对外融通资金,是现代企业必须重视的财务策略。中航集团组建以后,恰到好处地使用了股权融资手段和债权融资手段,在融入企业发展所需资金的同时,也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为保证企业平稳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与银行合作方面,姚维汀的思路是“银企合作双赢”,国航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合作搭建了收入资金结算平台,使销售资金管理统一化、网络化,同时各家银行又为国航提供了强大的授信支持。2004年国航上市是一次成功的股权融资,共融入可用资金近90亿元;2005年5月,国航短期融资券发行成功,融入资金20亿元;2005年9月,国航成功发行30亿元公司债券。目前国航是国内唯一一支股票、债券和短期融资券同时挂牌交易的上市公司。
谈到资金问题,姚维汀经常说,现在现金比较充足了,但一定要谨慎投资,手里的钱一定要用好,企业理财决非一朝一夕,有钱的时候更要防范风险。
第三招,夯实财会工作基础,带好财务人员队伍。作为中航集团总会计师,姚维汀非常重视会计核算和审计工作,他经常形容会计核算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审计工作是标尺,考核评价不能少。中航集团作为国资委管理大型中央企业,下属企业数量多、层次多、涉及行业多,会计核算工作比较复杂。他抓住两个工作重点,一是制度建设、二是队伍建设,几年来集团会计和审计工作取得了良好成绩。
2004年为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姚维汀带领集团财务人员在两个月内编写完成了20余万字的《中国航空集团公司会计核算制度》和《中国航空集团公司资产减值及核销管理办法》,为在全集团范围内全面执行新制度提供了制度基础。同时,中航集团组织专题培训,为执行新制度提供了技术支持。由于准备充分,中航集团新老会计制度实现了平稳过渡、无缝衔接、顺利转换。中航集团的会计决算工作已连续几年受到国资委和民航总局等有关部委的奖励和表扬,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和认可。
为适应形势发展,姚维汀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审计要为生产经营服务的要求,中航集团内部审计工作目标向经营管理型审计模式转化,强化内控和效益审计,为解决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发挥作用。
在财会人员队伍建设方面,姚维汀的思路是从“搭建平台、提高素质”两个方面入手。搭建平台就是让财务人员有施展才能的机会,中航集团组建以后,各二级单位一律设置总会计师,他们作为公司的班子成员,在重大决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财务系统推行岗位竞聘制,不分地区,不分资历,大家平等竞争工作岗位,营造了平等、开放、透明的人才选拔机制。采取多种培训方式,针对近几年财会领域新课题、新概念不断涌现,做了多层次、多角度的业务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提高财会人员素质。财务人员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了很多质量较高的科研成果,在2003年和2005年交通运输业学术论文评选活动中,中航集团均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尤其是在2005年学术活动中,集团征集到各级财会人员撰写的学术论文60余篇,近70万字,无论是探讨领域涉及之广,还是论文写作质量之高,都超过了预期。
姚维汀作为中航集团副总经理、总会计师,他认真务实的工作态度、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和宽容平和的待人风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赢得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尊敬和支持。2005年,他被《中国总会计师》评为年度“十大总会计师”人物。
编者按:《校友》编辑部2008年11月讨论确定采写姚维汀校友,并多方联系。惊闻姚维汀于12月1日病逝的消息,学校敬献花圈,本刊编者特从手头材料中,整理出此稿,谨表哀悼和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