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通化吉恩镍业是一片沙漠,谭亮就是绿洲发现者;如果说通化吉恩镍业是一把火炬,谭亮就是点火人;如果说通化吉恩镍业是一艘船,谭亮就是航行的舵手。
1963年,谭亮出生在吉林省舒兰县。1981年7月高考时,为了能早日为父母分忧,他放弃了四年制的大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辽宁鞍山冶金运输学校电力机车及修理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吉林昊融集团公司计划科工作。在计划管理科工作的两年时间里,他深深地感到自己知识储备不足,1985年,他报考了浙江冶金经济专科学校劳动管理专业,脱产进修学习了两年。1987年7月,谭亮毕业后,被分配到昊融集团公司劳动人事处工作,后历任科员、科长、副处长、处长。在这工作的13年中,他以尽职尽责的工作精神,为推进昊融集团公司改革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走进国企挑大梁
吉林昊融集团公司始建于1960年,前身为吉林镍业公司,在1998年以前,是国家院直属国有大型企业。被分配到这样的单位工作,谭亮在欣喜之余也格外珍惜。
初来乍到的谭亮被分到计划管理科任计划管理员,主要负责编制机械设备、备品备件的采购计划。为了尽快熟知和掌握情况,谭亮除了每天利用业余时间查阅所有设备的技术资料以外,还早早来到工作岗位,处理完手头的工作后就立刻到生产现场了解情况。他跑遍了公司所有车间和下属单位,对每一台设备都做了详细记录,积累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他所编制的设备改造计划和每月的备品备件采购计划是全公司准确率最高的,可操作性是最强的。
2001年1月,由于工作业绩突出,谭亮被调任集团公司企划部主任。到企划部工作以后,谭亮从两件大事入手,推动公司实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跨越。
一是建立网络办公平台,实现公司内部资源共享。谭亮主持了对原有网络进行改造,建立网络办公平台。更新改造后的信息管理平台,投入使用后实现了公司管理系统的对接,大大提高了公司的办公效率。
二是抓大黑山钼矿扩产改造。2001年,随着昊融集团公司经济效益连年递增,企业规模急剧扩大,昊融集团公司以承接全部债务的方式,兼并了连年亏损的永吉县大黑山钼矿。
大黑山钼矿是50年代发现和勘探的一个大型钼矿,由于原先的大黑山钼矿产能比较低,只有年产钼金属1000吨的生产能力。所以昊融集团决定进行扩能改造,当时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谭亮。
2002年1月,集团投资5000万元实施大黑山扩产项目建设工程。谭亮首先用4个月的时间完成了项目建设的设计论证工作,并通过了专家审评,完成了施工队伍的招标工作。为了保证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谭亮每周都抽出时间到施工现场进行实地检查。检查中他发现各施工队伍之间协调不好、相互制约,施工进度和质量得不到保证,为此他将所有的建设中的项目分成三大项,制定并出台了项目负责人制度。这项制度出台后,迅速扭转了工作的被动局面,预计13个月完成的扩产建设任务仅用了8个月就全面完成,并被评为优质工程。这个项目的完成使大黑山钼矿由过去年产钼金属1000吨的生产能力提高到3000吨。
在2003年至2005年期间,谭亮先后主持建设的长春热电厂建设项目、扩产15000吨羰基镍项目都优质高效地提前完成,为集团公司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赤柏松铜镍矿的新生
2006年1月,谭亮肩负昊融集团公司党委的重托,到通化赤柏松铜镍矿主持改制工作,担任新组建的通化吉恩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通化赤柏松铜镍矿是省冶金控股公司的一户老企业,主要经营铜、镍采选及其制品加工,主营业务为镍(铜)矿石采、选及加工。通过调研,谭亮针对企业存在的管理团队思想观念守旧、缺乏创新精神、管理手段落后等问题,果断采取脱胎换骨式的“大手术”改革解决企业中存在的问题:打破在国有体制下员工只进不出的管理模式,打破员工的身份界限,建立起员工、企业双向选择的用工制度,实行竞聘上岗;打破级别工资制度,实行岗位工资制度,鼓励员工多劳多得,以经济杠杆撬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建设先进网络平台,投资100余万元建起了网络平台,为所有部门配置了电脑,提高了办公效率;实施精细化管理,实行以全面预算管理为主线,大力推行精细化管理。
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当年盈利4000多万元,上缴税金5000余万元,2007年实现利润1.74亿元,上缴税金6000余万元。
为进一步推进企业快速发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提高职工生活水平。谭亮以一个企业家的远见卓识,提出了“科学利用资源、扩大生产规模、开发储备资源、实现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制定并实施了企业未来三年的发展规划:2007年公司在原有年产镍金属含量500吨的基础上,达到年产镍金属含量1000吨的生产能力,到“十一五”末,年产镍金属含量达到2000吨的生产能力。
要实现三年发展规划,首先要进行一期扩能改造。一期扩产项目建设总投资为4000万元,要在保证生产正常的情况下组织实施,其难度可想而知,井下、选矿厂生产系统改造10个大项,40多个小项目,想要在当年完成。令人最头痛的问题是项目建设正常生产相互交叉、相互制约,稍有不慎就会对这两项工作带来严重的影响。
2006年4月,在谭亮的主持下,公司成立了项目建设办公室,在公司抽调了采矿、地质、机电、土建、选矿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项目建设工作组,在保证生产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保证项目建设按期完成。
在谭亮的主持和带领下,一个个子工程相继完成:选矿厂于12月底完成了选矿改建扩建任务;赤柏松矿完成了卷扬提升系统的箕斗、罐笼和竖井的改造安装任务;设备动力部完成了变电所增容改造工程……随着难题的解决,一期改造主体工程顺利完成,预期目标实现。
2007年元旦过后,按照生产扩能同步进行的工作思路,谭亮把生产目标锁定在年生产镍金属含量1000吨的目标上,同时利用一年半的时间完成总投资为4.1亿元的二期扩产项目建设。二期扩产项目建设使公司的年生产镍金属含量达到2000吨的生产能力,涉及大项目20余个,子项目百余个。在谭亮的精心指导下, 经过全矿上下的共同努力,二期扩建改造项目顺利建设完成,为公司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标志着公司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成为通化县“两大一强”的重要支柱。
以人为本重人才
2006年初,谭亮到吉恩镍业之初就发现这个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严重缺乏,呈现出青黄不接的势头。于是他以一个企业家的远见卓识实施了“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人才战略,以求贤若渴的胸襟招贤纳士,为企业发展储备人才。
当时公司有两名技术骨干想要离开公司,他知道这一情况后,立刻放下手头的工作,同这两名技术人员促膝谈心,苦苦挽留,最终他的坦诚打动了他们。
为了尽快扭转人才短缺的被动局面,他奔波于大专院校和人才市场之间。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公司陆续引进了各类专业技术人才32名,为公司的快速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此外,他同通化县职业技术学院洽谈,由企业出资50万元委托学校在应届毕业生中代培30名选矿专业的学员;根据生产经营工作的实际,陆续招聘录用了100多名25岁以下的青工充实到一线重要岗位上,既解决了员工队伍趋于老化问题,又为企业发展储备了人才资源。
谭亮在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和青工培养的同时,也无微不至地照顾着职工生活的一点一滴。工作之余,他坚持了解员工的生活和需求,尤其是特困员工,谭亮基本上能叫出他们的名字,说出他们家庭人口和生活状况。
2007年临近腊月的时候,矿区内的生活用水因冬季枯水期而无法足量供应。居民们不得不踩着厚厚的积雪,挑着水桶到山脚下的泉水边挑水吃。谭亮得知情况后,决定同通化县消防大队协商,由企业出资10万元,用他们的消防车买水供给住户,解决燃眉之急。这水一运就是4个月,解决了员工家属的生活难题。
当谭亮了解到选矿厂工人没有休息场所和饮水困难时,他立即要求工会尽快建起职工小家。一个月后,功能齐全的职工小家建起来了。重新粉刷的墙壁,崭新的桌子,吃饭用的椅子,换衣服时用的长条凳子,供50人同时饮用的自动饮水机一应俱全,为员工创造了良好的工作坏境。
居民饮用水匮乏,生活区受生产区噪音和废物的污染,工人生活的安全隐患等一系列问题引起了谭亮高度重视,经过反复思索后,在他的心中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如果把这些居民全部迁到通化县快大茂镇居住,这些问题不都全部迎刃而解了吗?然而对于现在的股份制企业来讲,势必要造成大股东的利益损失。在董事会上,谭亮说服了所有的大股东,同意投资3000万元实施通化吉恩镍业有限公司整体搬迁工程,这相当于给每一个矿山住户每家补贴了5万多元。
翰墨再书新里程
2010年,在办公桌前,谭亮看着一组组企业的发展数据却没有一丝欣喜,反而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产量规模的扩大虽然为公司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矿产资源也正在快速消失,资源是不可能再生的,新矿源才是矿山企业的命脉。想到这里,他果断地做出了决定,依托昊融集团雄厚的经济实力、技术研发能力,寻找新的矿产资源,同时采取参股、控股、收购等多种形式,整合通化县周边的矿产资源,形成产业集群。
谭亮重新圈定公司内部矿产资源的边界品位,新增矿产储量30000余吨;在资源开发上,他以一个企业家的执著与坦诚同政府和同类企业洽谈,争取支持,寻求合作。只要他听说哪里发现了矿产资源,就立即带领专业技术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实地勘察。钻山沟,踏荆棘,在短短两年时间里,他的足迹遍布通化县境内所有矿点。2010年,他投入3000万元收购了唐人矿业公司麾下的金斗铜镍矿,预计每年开采矿石10万吨。
为进一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2011年5月28日,他在公司成立五周年庆祝仪式上,举行了首届“公司十大建设者”颁奖仪式。在颁奖仪式上,谭亮表示举办“公司十大建设者”颁奖活动旨在鼓励员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适应企业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员工队伍培养体系,把提高员工队伍素质纳入企业发展规划;大力宣传优秀员工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努力营造昂扬向上的氛围。
站在新的起点上,谭亮带领通化吉恩镍业有限公司,以创新发展为导向,以推进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为手段,全面加强安全生产、设备管理、节能减排、产品质量、企业文化建设,努力打造了一个全新的通化吉恩。
蜂以采花,故能酿蜜;蚕以食桑,故能吐丝。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谭亮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你是谁,无论站在什么位置,无论你在做什么,请记住,通往成功的路途多种多样,但却没有捷径。
原文刊登于通化县《企业家风采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