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美锷先生,浙江宁波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南京大学教授。早年曾在宁属甲种商业学校就读,后在前中央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36年报考第四届中英“庚款”被录取,由李四光教授推荐赴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留学,获得博士学位。1939年回国,先后在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央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任南京大学地理学主任,并曾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所长、国际海洋地质委员会委员、国际海事组织(IMO)与国际原子能委员会深海抛弃放射性废料专家委员会委员等学术兼职。1980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6—1987年又被聘为美国Fulbright基金访美教授。曾任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名誉主席、大地海洋科学系教授、名誉系主任、国际第四纪研究委员会荣誉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务。在从事地理科学工作50余年间,发表专著10多种,论文200余篇。1986年获英国维多利亚奖章,2000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
因缘际会,与地理相知相守
任美锷先生与地理学结缘,是因为他中学时代的一本课外书。
出生于商人之家的任美锷,智力过人。他早年就读于我校前身宁属甲种商业学校,尽管学校课程很多,但他学得很轻松,只花少许时间就能门门得优。课余,他大量阅读各类书籍。一次偶然的机会,任美锷阅读了张其昀编著的《高中本国地理》,从此他开始对地理学产生了兴趣。后来,他阅读了竺可桢翻译的美国地理学家鲍曼的《战后新世界》,马上就被吸引住了,书中那些直观的图表,给少年任美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来,地理是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的,它对国家的决策起着如此重大的作用。从此,任美锷的一生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地理学。
建国后,担任南京大学地理系主任的任美锷积极投身新中国建设。1956年,任美锷应国务院邀请,赴京参与“全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他与其他200多名科学家最早规划了建国后的科技蓝图,确定了一系列的重大科技项目。
之后,他领命主持中国科学院云南综合考察中的自然地理研究。这是十二年科学规划的重大项目之一,历时数年。任美锷带领师生奔赴祖国西南边陲,涉水越岭,在西双版纳调查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地貌条件。那时,他们驻扎的地方,经常受到盘桓在“金三角”地带的国民党军队残部的骚扰。为了保障安全,他和小组的其他四人不得不轮流夜间站岗放哨。夜间他们穿的衣服每次都被浓雾打湿。不得已的防身办法,却带来了意外收获。原来,大家一直以为这个地区种植橡胶,旱季缺水是个大问题,而旱季夜间浓雾的发现,使这个问题迎刃而解。准热带也可以种植橡胶,这成了他们诸多重要发现中的一项,因为那时我国十分缺乏作为战略物资的橡胶,迫切需要扩大种植面积。
斩将搴旗,和海洋斗智斗勇
1962年,任美锷听从祖国的召唤,“下海”了。
“下海”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我省苏北沿海海滩,大多是长满野草的泥滩,一脚踩下去,淤泥会没过膝盖,要费很大劲儿才能拔起脚。为了摸清江苏省海岸带资源,他挑起了考察队队长的重担,踩泥滩、穿芦苇、沐海风、喝咸水,整整5个年头。黄海中以港为顶端,孕育着巨大的沙脊群,地质地貌之复杂为世上罕见。因大船上不去,小船又危险,调查历来只能在外围打转。这次他们请老渔民带队,冒着生命危险反复进出沙脊水道,终于解开了这片神秘海岸带的“海洋之谜”,率先弄清了江苏海岸带资源数量、质量分布及组合,为海岸带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任美锷的足迹踏遍了全国海岸带,大庆油田、海南岛港口……在十多项大型经济、国防项目的建设中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1964年,我国为了抗美援越做了积极的战略准备。因当时我国的海军力量还很薄弱,只能用快艇备战。国防部门准备就近建立一个快艇基地——铁炉港。当时许多专家认为当地泥沙淤积严重,不宜建港口,国防部门的领导为此焦急万分。任美锷在现场否认了泻湖内不能建港的观点,他认定此处航道水流急,经历了多年台风海浪依然畅通无阻,底部肯定是卵石和粗砂,完全可以建港。部队官兵连夜打钻,钻上来的果然是卵石和砂石!因此,任美锷受到了当时海军领导部门与国家海洋局的通报表扬。
80年代初,随着胜利油田原油产量逐步上升,我国急需在黄河三角洲沿岸建港以解决石油外运问题。任美锷经过周密调查,力排众议,指出黄河海港因潮流强,且不受黄河泥沙流影响,可建深水港,他的建议受到了原石油部领导康世恩的采纳。该港建成后一直运营良好,并于1997年再度扩建,对黄河三角洲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金玉良言,为江苏鞠躬尽瘁
任美锷十分重视交叉学科。1996年至1997年,他与严东生院士共同主持“长江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咨询项目”,将自然地理、海岸科学及其他有关科学结合,开拓长江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尽管已是84岁高龄,但任老和其他专家一起,历时一年多,行程数万公里,实地调查研究,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若干问题咨询报告”“海港体系及其陆上交通网发展战略”等高质量报告。沿长江省市的行政领导们一致评价这一报告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在此次考察中,任美锷提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不应是一个单独的港口,而要在浙江和江苏辅以有力的“双翼”,即把上海港与浙江的北仑港、江苏的太仓港组成一个组合港。但他同时发现,江苏众多港口都在争着与上海“套近乎”。思来想去,他决定动手给省委书记陈焕友写信。在信中,他倾吐了他的肺腑之言和真知灼见。陈书记阅信后立即作了批示,并给予很高的评价:“既有战略眼光,又切实可行,请省有关负责同志认真研究,尽快落实。”据省计经委和交通厅研究,太仓港建成后,从2010年起,每年可使苏、锡、常腹地至海港间节省集装箱陆上运费8.7亿元人民币,港口建设费用25亿元人民币。
任美锷对江苏经济发展的贡献有目共睹,他在担任江苏省九五产业发展规划评估组组长期间,联络了全国近30名院士,组成了省政府的“院士智囊团”,对江苏省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带、淮河经济带、陇海线经济带提出了不同的发展策略。它更深远的意义还在于使江苏省政府决策走向专家化,在全国首开先河。
韦编三绝,夺地理学界皇冠
在任老的书屋里,有被水侵蚀而泛黄的几十本笔记本,摞起来有一米多高。任美锷说:“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没有这样来自一线的真知,哪有我今天的200多篇著作和论文?”
任美锷一直坚持像科学大师竺可桢那样,现场观察,随时笔录,研究总结。1992年,中国科学院组织的海平面变化考察,同行者都坐在一辆中巴车上,当同车的人都困得忍不住在车上打起了瞌睡时,任老却全神贯注,一边观察,一边做笔记,令年轻的同行肃然起敬。
而他的论文向来见解独到、思想含金量高,多发表在国内外权威的刊物上。有人跟他开玩笑:“你有200多篇论著,评10个教授也用不完啊!”30岁出头就晋升教授的任美锷,最看重的是论文对实践的指导性。
他提出的“准热带”的概念,为我国扩大热带作物种植提供了理论基础;他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喀斯特理论,为研究排除铁路矿山的隐患作出了贡献,尤其对三峡工程的建设具有重要的预警作用;他第一个在我国提出了风暴潮对海岸带的作用,填补了我国对风暴潮沉积研究的空白,为我国众多港口的建设和海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数据……
而困得忍不住在车上打起了瞌睡。任美锷众多的学术建树令国内外同行为之折服。为了表彰他在海洋地貌学和岩溶地貌学研究上的卓越贡献,英国皇家学会授予他国际地理学方面的最高奖章——维多利亚奖章。他成为我国获此奖项的第一人,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人。更值得一提的是,任美锷教书育人几十载,桃李满天下,遥感专家陈述彭、冰川学专家施雅风、地貌专家李吉均三位中科院院士都是他的高足。
在《与青年朋友谈学习和工作方法》一文中,他曾经这样讲述:“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勤于学习,并且善于学习,很多事都可以从不懂到懂,并且还有所创见。”
1952年前中央大学改名为南京大学,任美锷受命担任南京大学地理系系主任,当时系里虽然有几位教授,但他们都不愿讲授这些新课。这是非常繁重的工作,因为第一,这些课的内容都是新的,不了解;第二,这些课的参考书都是俄文,俄文只是最近才突击学习的,阅读相当困难;第三,在全盘学苏联的方针下,工业和农业区位理论及西方一些地貌学理论都被批判为资产阶级反动理论,在课程中都不能教,必须找俄文书里所述的理论来代替。虽然有上述种种困难,但因任务在身,任美锷还是日以继夜地查阅俄文字典,准备课程讲稿,开出这些课程。开这些课对他的科研毫无用处,完全是一种牺牲。但事物总是辩证的,他过去对历史地理没有兴趣,通过讲授“地理学史”课,逐渐对中国历史地理产生兴趣,这对后来研究黄河输沙量的历史变迁大有好处,也有助于与美国密立曼(J.D.Milliman)合作撰著黄河输沙问题的英文论文。
每每有人问及他事业成功的秘诀时,任美锷只说了两个字:“勤奋。”
他认为要取得成绩,关键还是一个“勤”字,个人天资尚在其次。只有勤奋学习,锲而不舍,才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
伉俪情深,奠人生辉煌基石
任美锷的夫人许丽云,这位194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系的才女,退休前是南京大学地理系的一个普通编辑。为了任美锷的事业,她承担了全部家务和培育儿女的责任。
1966年,任美锷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不仅脱离了正常的教学和科研,而且还要下放写检讨、开批斗会。一向视学术如生命的任美锷几乎绝望了,他几次想一死了之。可许丽云劝慰道:“假如你真这样做,人家就认为你是畏罪自杀,无罪也变成了有罪。只要活着,相信总有一天会讲清楚的!”任美锷回忆起这一段经历时,感慨万分:“那时候,多亏了老伴,不然……”
灾难过去了,子女也相继长大了。令老两口欣慰自豪的是,三个孩子虽然没有一个子承父业,但父亲执着追求、勤奋好学的作风却始终潜移默化地滋养着孩子们。他们靠自己的努力,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大儿子任懿奇,现在是省计经委副主任;小儿子在美国开了自己的公司;女儿任小梅是“掌上明珠”,而立之年的她如今已是美国一家著名房地产公司的高级电脑软件师。
2008年11月4日12时05分,任美锷先生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96岁。挽联“学囊西国曾苦行,英欧区位传新说,青山青史高名常在;妙手南疆昔指点,华夏山河得重整,黄海黄河弘论犹存”,浓缩了任老先生恢弘的一生。逝者已矣,生者当如斯。任老的精神值得所有嘉院学子学习,我们要永远铭记任老对我们学校的殷切希望:“不断创新,把嘉兴学院办成全国第一流的综合性大学。”
(马文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