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讯和交通发达的今天,我们眼里的西藏,是净土、是信仰,而上世纪的西藏是神秘的,似乎遥不可测,不可捉摸,但依旧让人向往!那喜马拉雅山麓,暖春时荒芜的草场一夜间披满了软黄金般的黄花,牛羊刚挤出的乳汁也染上醇香,凉秋之季,杨树金叶飘零,针叶树翠叶苍冷,小灌木红叶凄艳……西藏有层峦叠嶂色彩斑斓的美丽,也有赤裸裸的贫脊和艰苦。
祖国东部沿海地区,有三位青年,在中专毕业走向工作岗位时,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毫不犹豫地递交了要求去西藏工作的申请书。只因西藏是一个值得去奋斗的地方,他们愿意为祖国奉献青春,无怨无悔!
临行时,领导们的问候,老师同学们的敲锣打鼓列队欢送,让韩珊甦、周爱林和林克这三位青年人热血澎湃,意气风发。西行的路上,他们随着火车领略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看自然界地貌更替,感叹大自然的神奇。转乘汽车继续西行时,领略西部风土人情,看藏地奇观,风景无限美好。但在西藏工作、生活却不会总是那么惬意。
最让韩珊甦医生难以忘记的不是自己在西藏时的苦,而是西藏落后的模样。直至今日西藏仍是唯一一个无法进行人口普查的地区,而当年更是人烟稀少。20小时的车程去抢救病人,直升飞机也要飞一两个小时。“到了,病人已经好了”或者“可能到了,就过世了”,这话时至今日从韩医生口中说出时仍然不乏惋惜和无奈。为方便出诊,他们积极学习藏语,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学习民族政策,与藏民结交朋友,一起吃酥油茶,享受每年的赛马节。他们还学习藏族医疗知识,为救死扶伤尽自己的最大努力。
西藏,热情好客的藏民,这片雪域高原净土上的情意让他们终生记挂。韩医生如今在嘉兴学院校医院工作,每天都能接触到年轻的在校大学生。在他看来,现在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交流能力与前几代人相比,同学们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上山下乡,造就中国最强一代。”“我们一个下过乡,一个当过兵,苦是不怕的。”“还有看到在我们之前进藏的老同志老前辈们所吃的苦,我们这点点苦实在是算不了啥的!”“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前行的目标,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缺医少药的现状,我们做医生的不是正好有用武之地吗?”援藏校友周爱林与林克夫妇如是说。对于在沿海平原长大的他们而言,在4000多米的高原生活简直难以想象。习惯了平整大道,从未感受过大客车的剧烈颠簸,他们只能任凭脑袋不时地与车顶来个亲密接触。缺氧是常态,只能时常用药物维持自身细胞平衡。
然而,在那个为了理想和信仰,上山下乡、到边疆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洒热血的年代,他们所做的一切在当时看来并不算轰轰烈烈。但在今天,他们那种献身的精神,对我们当代的年轻人,仍有重大的意义。
亲爱的校友,我们向你们致敬!
(学生记者:徐思雯 余翘仰 方泓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