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民,男,主任医师, 1971年参加工作,1976年毕业于嘉兴卫生学校(嘉兴学院前身之一)医士32班。现任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学院、浙江省中医院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中医药学会中医急诊分会主任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急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急诊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曾被多次授予院级文明标兵、优秀医生、最温暖医生、先进工作者、红十字会先进个人、学院优秀共产党员、学院优秀授课教师等称号。2001年获浙江省高校系统优秀共产党员;2005年获浙江省卫生系统“白求恩式医务工作者”;2007年获中医药大学“感动校园”十大人物;2009年获首届“浙江省师德先进个人”;2011年获建院80周年优秀员工;2012年获“全国中医药应急工作先进个人”等光荣称号。2016 年晋升二级岗。
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这是黄小民的人生理想,也正是为了这个理想,他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为生命保驾、为健康护航,这是他心中的崇高信仰。四十多年的行医路上,凭着对医学的忠诚和对生命的尊重,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刻苦钻研。
跨越国界的急救箱
急诊科的治疗室里,至今还放着一个破旧的急救箱。这急救箱伴随黄小民走过春夏秋冬,走遍世界各地,见证了他的每一次感人事迹和无私奉献!
那一年,黄小民提着这个急救箱,加入了中国援外医疗队,告别亲人,远涉重洋,在位于撒哈拉大沙漠旁的马里共和国最艰苦的马尔格拉医院工作。两年中,面对恶劣的气候条件和种种困难,他和队友们团结协作,大胆创新,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非洲大陆卫生条件差,传染病极易流行。在1996年的流行性脑膜炎和1997年的霍乱流行中,黄小民分别采用鞘内注射药物和液体疗法,使得数百名病人在短期内痊愈出院。为了防止传染病的进一步流行,他还和马里防疫人员一起对各个居住点进行水源消毒,宣传防病知识。
有一次,一位患者被送来医院时已意识不清,伴有肢体偏瘫,这是典型的急性脑血管意外,由于缺乏特效药物,治疗效果不佳。黄小民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给病人进行针灸和推拿治疗,最后患者康复出院。虽然言语沟通困难,但患者灿烂的笑容和激动的泪水告诉我们,中国医生是好样的!黄小民是好样的!还有一次,从数百公里外的工地上送来一位中国专家,高热、抽搐、意识不清,他患的是最严重的脑型疟疾。当时医疗队驻地床位已满,黄小民冒着被感染的危险,将其安排在自己的床上进行抢救,亲自陪护在他身旁,直到病人脱离危险。
黄小民在与传染病做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培养和带教了一批该国医务人员,同时也与当地医务人员结下了深厚的感情。1999年马尔格拉医院的院长本格列先生来中国攻读硕士学位时,还专程来杭州与医疗队员会面。中国医疗队敬业的救死扶伤精神,热情忘我的工作态度,不仅给众多的马里人民解除了痛苦,带来欢乐,而且进一步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并大大提高了中国医疗队在当地的影响。当年的马里共和国卫生副部长兼秘书长,现担任中马友谊医院院长加纳先生近年来多次到杭州,每次都会抽空和老朋友见上一面,共叙友情。
最令黄小民难忘的还是在登上回国飞机前,使馆党委在机场上宣布的消息:你已被批准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回国后,也有人问他:“到非洲两年,后悔吗?”他说:“我喜欢这项富于挑战性的工作, 援外就是去奉献的,如果有需要,我还愿意再次成为医疗队的一员。”
隔离病房的急救箱
2003年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打响了一场抗击“非典”的特殊战斗。医院开设并建立了一系列符合消毒隔离要求的隔离区,作为院抗非典领导小组成员又负责发热门诊的黄小民深感“防治非典责无旁贷”,他带领科室人员参加发热门诊,全力筛查每一个发烧病人。他既是科主任,也是一线医务人员,和年轻医生一样值夜班,日夜与一线值班同志工作生活在一起。他不畏风险、吃苦在前的精神,使大家深受感动。同时,为保证不遗漏一位SARS可疑病人,不感染一位医务工作者,几乎所有发热病人他都一一亲自详细询问其发病过程,有无接触史,并且近距离体检,细心与病人交流,使病人对疾病有正确认识,解除心理焦虑。
有一名从北京回杭州的大学生前来就诊,高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因其到过疫区,他果断地采取医学隔离措施,并密切观察体温、血常规、胸片等变化趋势,并亲自与病人交谈,稳定其情绪,消除恐惧心理。经过一周的观察治疗,病人病情明显好转。
黄小民就这样坚持驻守在发热门诊。他的忘我工作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鼓舞着科室同志,大家以此为榜样,忠于职守,勤奋工作,为完成抗击非典的艰巨任务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冲锋陷阵的急救箱
急诊病人往往病情急、重,变化又快,除了需要急诊医生极强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外,还需要有高超的急救技术和过硬的心理素质。黄小民带着他的急救箱无数次地冲在生与死战场的最前线!
有一次120紧急传呼说解放路一民工不慎触电昏迷不醒,黄小民一听此事便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二话没说带着急救箱赶赴现场,当时病人心跳呼吸已经停止。他和其他急救人员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现场抢救,转到急诊室后,黄小民为他进行心脏按压、气管插管、电除颤及一系列药物等抢救措施,经过近半小时的奋力抢救,仍然没有好转。不少人主张放弃,但黄小民没有,他继续做心肺复苏,终于在50分钟的时候,患者被抢救过来。之后几天,在黄小民的带领下,全科室医护人员精心救治,患者转危为安。黄小民就是这样用精湛的医术为患者解除病痛,在生命的禁区创造了无数个奇迹。
急诊工作充满着不可预测性,他常说,因为不知道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事情,心头为病人这根弦需要时刻紧绷着。因此只要急诊科有什么情况,或有重病人,他会随时赶到,不管是白天、晚上,甚至半夜,有时一个晚上要去几次。有一天他回家已很晚,但刚到家门口,医院传呼说,一位泰国游客突发昏迷,被送往医院急救。他未进家门就立即回到医院进行抢救。但患者病史不清,病情严重,神志不清、血压测不出、血色素仅4克,已处于休克状态,给诊断带来难度。他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判断其为消化道大出血所致的失血性休克,大量血液均停留在胃肠道内,故末表现出呕血和便血的症状。由于诊断准确,急诊医护人员在他的指挥下,积极对症治疗,输血补液,纠正休克,使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志转清。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他不顾劳累,又继续为病人施行急诊胃镜检查,确诊为胃平滑肌肿瘤造成的大出血,合并失血性休克,并通过胃镜进行止血,使病人得到有效治疗,而这时已是凌晨3点。
同样,也曾有一对来自台湾的年逾七旬的老夫妇来杭旅游。途中,老先生突发急病,大量呕血,被送至医院时已处于休克状态,见老伴生命垂危,老太太顿感手足无措。黄小民根据病史特点及临床表现判断其为肝硬化门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这种病来势凶、变化快,首次出血死亡率可超过50%,手术的风险同样很大,而三腔管压迫可以暂时止血。但这根管子既是救命管,同时也会给病人造成不适,需要患者给予配合。解除了病人的顾虑后,三腔管也顺利安放成功,病人的出血控制后,又择期为其作了内镜下食管曲张静脉内硬化剂注射,使得复发出血的危险也得以控制。同时一边安抚老太太,一边通过有关部门与其子女取得联系,告知病情及愈后养护。两天后,患者子女赶到医院,看到已经脱离危险的父亲,了解了抢救过程及医院对母亲的照顾时,他紧握黄小民的手,内心的感谢无法用语言表达。
还有一次,一个仅7个月大的婴幼儿误吞了钮扣,造成食管梗阻,家属多处求诊,最后找到了省中医院,黄小民了解病情后,深知为一个不满周岁的小孩进行内镜诊治所要承担的风险,然而他全然不顾这些风险可能给他带来的影响,在与病人家属充分沟通后,取得了家属的信任和配合,在同事的协助下,只用了2分钟就从患儿的食管中取出了钮扣。他也曾通过内镜为一个深夜驱车从宁波赶来杭州的患者,取出了卡在食管中带有金属钩子的四颗假牙,而当地医院断定只有开胸手术才能解决。
走遍浙江山水,提高急救水平
作为一名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黄小民认真对待教学和科研工作。多年来,他担任浙江省农村卫生协会的授课专家,利用业余时间备课,查阅大量的书籍、资料,并认真做好课件,走遍浙江省的基层卫生单位,普及急救知识,提高急救水平,为当地留下“不走”的医疗队。黄小民在省内率先开展“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教学知识”教学,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授课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理论联系实际,受到听课学生的好评。他重视学科建设,主持并参与多项各级科研课题,近年来获得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和浙江省中医药科技成果二等奖各一项,并顺利通过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基地”验收。在他的带领下,科室成员学习认真,工作努力,作风踏实,多人在各级技能比赛中取得优良成绩,已有多人外出攻读博士学位,并有多人提任了其它科室的负责人。
这样的故事说不完也道不尽。每每遇到抢救的时候,无论多晚,黄小民都会像神一样出现在我们面前,在他的从容和淡定之下,再难的抢救都变得有条不紊,死神渐渐退缩。每每看到他提着急救箱,拿着听诊器冲在一线的身影都让人感到无比的温暖。
他是悬壶济世中最温暖的一道风景线!
(章徐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