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机缘巧合,亦或是命中注定,阔别36年后,在北京的一次研讨会上,卓振翠再一次听见了母校的名字和校领导激动人心的演讲,于是促成了此次专访。
卓振翠,女,山东莱芜人,老战士后代。她做过下乡知青、也当过工人,1981年就读于浙江冶金经济专科学校(嘉兴学院前身之一)基建财会专业。1993年正式调任为深圳国企干部。
卓振翠的少年时代有整整八年是在艰苦的沂蒙山老区度过,年少时受父亲和老区人民的高尚情操影响颇深,中年后深感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为完成一个多年的梦想,历时十载,倾尽家产,为老战士写了两本书办了一个馆,用他们的亲历诠释了中国革命重大历史事件。书已成为中共党史宣传读物、全国青少年健康成长推荐读物,被国家八大战役纪念馆永久收藏。馆成为全国首家,深圳唯一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志愿军老战士纪念馆,藏有全国老战士文物过万件,成为国防爱国主义教育重要基地、全国青少年健康成长教育基地。卓振翠荣获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亲切接见和题词,荣获国家民政部“《中国双拥》—社会拥军典范”,荣获国家国防办评选的“情系国防好家庭”,荣获深圳市委、市政府、警备区评选的“爱国拥军模范”和“三八红旗手”。现任深圳市老战士口述历史研究会会长,老战士纪念馆馆长。她携手老兵走进学校社区驻港部队和中国文博会等各地讲授爱国主义教育课300余场。
从鱼塘卫生管理员到国企干部
毕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让正值青春的卓振翠下定了去深圳闯一闯的决心。怀揣着梦想,怀揣着期盼,奔向深圳特区。然而,一切并不是那么顺利。婚姻的失败、母亲的离世让她深受打击,因病常年卧床的父亲更让卓振翠疲于韶关深圳两地奔波。屋漏偏逢连夜雨,国企改革的下岗浪潮将她推到了人生的边缘,是前进还是后退?
作为一名老战士的后代,就是有着那么一股子韧劲!她从不向任何困难低头。改制后,会计专业的她被分配到深圳海上田园旅游区任鱼塘卫生管理员。即使是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工作,她也要干得出色。就在这片荒芜的滩涂,卓振翠撸起袖子一干就是好几年,终于建起了生态“农家乐”,受到了领导的青睐和游客的好评。也就是在这里,卓振翠从一名普普通通的职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国企干部,用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开启了属于她自己的中国梦。
排除万难 为父亲写书立传
“我爸爸南征北战弯曲变形的那双脚,是我前行的动力。”卓振翠这样回忆道。卓振翠的父亲卓继福1922年2月出生在山东莱芜市辛庄镇后城子村。从18岁入党参加抗日救国运动开始,他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19场战役,一同参军的胞弟卓继禄壮烈牺牲在济南战役的战场上。新中国成立以后继续参加了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海南岛以及湖南三线建设。戎马一生的他,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参与了新中国的发展步伐,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伟大的党和祖国。
2005年,83岁高龄的身患各种疾病的父亲躺在病榻上,不得不戴着氧气罩打着各种吊瓶。战争年代南征北战患上的类风湿关节炎让父亲的脚变得畸形,他每天都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尽管在如此痛苦的情况下,父亲每天都要在废弃的药盒背面沙沙地写着记着。小纸片儿越写越多,上面零零星星地记录着父亲战争时期的记忆碎片。在写完《烈火燃烧在沂蒙山上》等抗战歌曲后,父亲还大声唱了起来,目光如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面对父亲这双几近残废的脚,卓振翠既心痛又激动。她突发灵感,决定要帮父亲将语言组织起来,撰写一本红色的回忆录。一来可以还原历史,二来告慰他们的心灵。
就这样,以父亲一边口述,女儿一边记录的形式,卓振翠硬是将父亲的回忆片段写成了书。而书中涉及的史实和人物的查证让她踏上了寻访父辈足迹的漫漫征途。这是撰写回忆录最困难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我要做到人名、地名、事件都有据可查,力求真实准确。”为了充实回忆录的内容和考证有关史料,卓振翠又克服种种困难,顺着父亲的足迹,先后到莱芜战役纪念馆、莱芜市民政局、济南战役纪念馆、淮海战役纪念馆、渡江战役纪念馆等地收集和核实有关史料,到老家辛庄镇后城子村和北京等地走访了当年与父亲一起工作过的领导和战友。许多老领导提供了珍藏多年的历史资料。
历时三载,卓振翠用自己省吃俭用下来的工资做经费,走遍全国几十个省市村镇,在数十万字的文字、过千分钟的音像采访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的交叉比对和反复印证,完成了回忆录的初稿。
2007年5月,当7万多字的回忆录初稿出来时,卓继福的老首长,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亲切地接见了卓振翠和其儿子。阅毕初稿,迟浩田上将紧紧地握着卓振翠的手说:“这本书写得好,具有重大意义。”并亲自题写了书名《沂蒙之子——卓继福回忆录》。卓振翠在写书过程中体会到父辈的精神的可贵和重要,她就是靠着这种金子般的精神,去排除万难,争取最后的胜利。到2008年3月定稿时,这部回忆录已达20万字。
抢救史料 建馆为千万老兵树碑立传
探访父辈足迹的过程,是愉快的,也是悲伤的。去年采访的老兵,有可能今年再也见不到了。老兵不死,只是慢慢凋零。他们的精神是共和国的财富!如何留住他们的精神?如果还不及时打捞他们的口述历史,损失无法估量。有一个声音一直在卓振翠的心底萦绕:抢救千千万万和父亲一样的老战士的口述历史,刻不容缓。建立一座“老战士纪念馆”,为老战士们立一块丰碑,写一篇传记,成为了卓振翠新的追求与梦想。
建立纪念馆需要馆藏,为父亲写的回忆录派上了大用场。这本书犹如一块敲门砖,敲开了万千老兵的家门。短短几年间,收到来自全国各地老战士捐赠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老照片5000多张,老将军亲笔题名的回忆录1300多本,红色革命文物上万件。卓振翠成为了这些老兵捐赠文物的代言人。
“这里除了将军,更多的是在战场上来不及记录的数万个无名老战士,以他们鲜为人知的亲历诠释中国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馆。他们是一个时代的英雄,是开拓者,是榜样!”就像她说的那样,卓振翠建立纪念馆的初衷就是纪念这些默默无闻的老战士,抢救活历史,把老战士的故事连接起来,为那些从硝烟中走出来的普通英雄立一座丰碑,让后辈们去传承他们的精神!
“每个受访的老战士都有录像,以此为素材,我还将拍摄一部老战士专题纪录片。”卓振翠说道。她还将“红色精神”延伸到驻深部队和十余所学校当中,经常深入部队和学校义务宣讲红色革命传统。
2011年5月,老战士纪念馆在风景秀丽的深圳海上田园旅游区正式挂牌。原国家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上将亲自为纪念馆题词并予以支持和鼓励。走进老战士纪念馆,印入眼帘的是斑驳的水壶、发黄的帽徽、破碎的棉袄、敌军飞机残骸制作的筷子、年代久远的纪念章,让人目不暇接,惊叹不已。每件文物的背后,都深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红色故事。
除此之外,卓振翠还建立创办了深圳老战士口述历史研究会,目前该会已有老将军、老战士顾问及后代研究员等近千人。卓振翠通过收集、整理、编撰、研究,宣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老战士的口述历史,立足于老战士最普通最平凡的视角,将革命前辈鲜为人知的英雄故事呈现出来,并创刊《他们从硝烟中走过——老战士亲历实录》。
卓振翠还通过建立“老战士纪念馆红色网站”,传承红色文化,也成为全国首个将老战士精神带入深圳文博会的人。这是一个大胆的尝试,需要坚持和信仰。卓振翠自信地引述了毛主席的一句话:“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正义的事业是任何敌人也攻不破的!”
2012年,卓振翠荣获深圳市委、市政府、警备区授予的“爱国拥军模范”称号;2013年荣获“深圳市三八红旗手”称号,被老战士和市民誉为当代“花木兰”。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认识了老战士纪念馆,节假日前来参观和学习的人络绎不绝,老战士的信仰和精神就这样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在深圳特区不断传承着。
“把宝贵的精神财富带回家乡”
1965年,卓振翠的父亲响应中央号召,将妻儿送回老家,一待就是8年。“我的整个少年时期都是在莱芜度过的,每当想起我在老家纳鞋底、摊煎饼、摘槐花、做渣豆腐的那些日子,心里都很激动,很怀念。”卓振翠用地道的莱芜话说道。
从父亲的口述历史中,女儿得知,原来自己家的老宅子竟然还是当年八路军的指挥部,廖容标等开国将领就是在这儿开展敌后的宣传工作,也是在这儿,父亲开始接触了共产主义,并且将它当成了一辈子的信仰。卓振翠说:“我家的祖宅距离莱芜战役陈毅指挥所仅仅4公里。庄里的乡亲浴血奋战的故事,打动、影响着几代人。我的梦想就是把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带回家乡,让革命精神继续发扬光大,让后代不忘那些抛头颅洒热血,为了建立新中国而献出宝贵生命的无数先烈!”今年5月15日,卓振翠给钢城区人武部打了电话。她表示,现在又收集到不少红色文物和史料,老家是革命老区,她想把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料带回家乡,在家乡也建一所老战士纪念馆,用老战士的红色精神回报家乡父老。
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卓振翠,这些年为征集红色陈列展馆馆藏文物、收集整理老战士口述历史、组织红色文化展览等,先后花费几十万元,甚至不惜卖掉了自己的房子,但她却一脸坦然地说,要还原老战士抗战历史,给后辈们留下这些不能忘记的过去,不管花多少钱都要做,这是她的中国梦。目前,这座纪念馆已经初见雏形。
凭借着一己之力在这项事业上付出了十年的努力,如今卓振翠在深圳实现了她的梦想。她说:“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中国梦始于嘉兴。60年后,我庆幸自己能来到这里深造,并坚持着自己的中国梦!我希望嘉兴学院后来的莘莘学子,也能够铭记历史,砥砺前行,去追逐和实现属于自己的中国梦!”
(校友办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