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斌,嘉兴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09届省级优秀毕业生,中共党员,主治医师,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基础生命支持BLS授课导师、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CLS授课导师,国际创伤生命支持ITLS授课导师,浙江省红十字会一级授课导师。主持杭州市市级科研项目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第一发明人3项,发表国家二级医学论著10余篇。现就职于杭州市急救中心,从事急救医学临床、教学及医疗质量控制工作。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他,就像失了法力的判官,决定不了你的离开,却能拼劲全力将你留下。这个人就是周海斌。
说起周海斌,就要谈谈他在嘉院期间的事了。品学兼优,曾担任班长、院学生会副主席、校“党员之家”主任等职,可要是问这样一个优秀学生大学时期还有什么遗憾之事,他却给了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回答,“我没法逃课啊!因为我要报人数,”周海斌笑谈道,他“耿耿于怀”的一件事就是在大学没逃过课,“其实我想逃课来着,但是我是班长我要点名啊!”
实习工作结束后进修,因为要考执业医师证,需要自己花时间去看书,周海斌这才真正有大量的时间独自看书。
“养成好的习惯不是说要装成好学生啊什么的,而是觉得每天不看点书心里就感觉不踏实。”周海斌的大学跟高中几乎没什么区别,每天上课、自习,两点一线,六点半课程结束以后,就带一个水杯、一个单肩包去教室看书,直到关门。这样的学习模式,使得他的专业知识比较扎实,虽然不是名牌大学,出身一般,但工作以后,周海斌的基础一点都不比他人弱,这就是他大学时看书多的结果。
周海斌总说自己比较笨,不像别人那样聪明。比如说老师划重点,大家都觉得这个内容最多出个选择题填空题,而他却会把所有可能出的情况一一背书,花大量的时间以最笨的方式去记住。“因为我比较笨,没有像他们那样有聪明的脑子,所以我得比别人多花三、四倍的时间去掌握这个东西。可能正因为如此分数比较稳定吧,但绝对不是高分。”
周海斌当学生干部时总是为同学们服务,替他们着想,遇事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做的不够好,因此时常会强迫自己去把事情做得更好。“只要他们不满意,那我肯定会想是我做得还不够好。”在他眼里,交了很多好朋友是做学生干部最大的收获。“尽力,凡事都尽力吧。”他认为虽然一开始在工作中会遇到委屈和不理解,但是时间久了大家就会认可你,如此一来有时候哪怕做错事了同学也都会原谅你。
也许是因为学生时期习惯的养成,周海斌的工作和他的个性中都具有极简主义的风格,他的作息是这样的:一个白班一个夜班然后休息两天,就这样四天循环的运作,白班夜班加起来是二十四个小时,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就这样一直轮替着。他说:“基本上没得休息日,反正就轮着嘛,有什么个人的事情就安排到空的两天去做。”
众所周知临床工作就是要到一线救人,但是周海斌还负责教学培训工作,包括实习生带教,除此以外还负责一些质量控制工作,保证工作在一个高质量状态下运行。“我是85年出生,三十一岁,年纪算小,所以说压力会比较大。不过有一点比较好,我基本上没有别的爱好,所谓的不抽烟不喝酒不泡吧不泡妞不赌博什么的,反正有点不是很像个男人的感觉。因此我有比较多的时间用在我的工作上,因为它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吧!”周海斌对他所承担的重任如此调侃,不禁让人肃然起敬。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有人笑言,不想做厨子的士兵不是好将军。这样一句话到周海斌身上就要变成不想当作家的医生不是好医生了吧。在急救中心工作的周海斌将自己的急救故事写成了小说。他说:“用故事的方式教给大家急救知识,比刻板的知识讲授会生动得多。” 放眼全国,在院前急救领域,周海斌是身为急救医生去写医学小说的第一人。
周海斌说:“反正我是一个医生不是一个作家,写得好不好也无所谓。”想做就去做,目的很简单,不是为了功名,也不是为了利益,只是单纯的想要寻找到一个方式,一个更好地推广到大众的方式,去告诉大家,身边人发生危险时应当如何做。
之前写通讯稿发微博,其中有一篇关于一个触电病人的稿子,同事看了觉得比较走心,说他有才,让他多写一点,他们可以转发。于是不爱看小说的周海斌就自己尝试着去写一些东西。他慢慢地搜集素材,发挥个人想象力,在人物中加入家庭、情感性的元素,使人物更加立体。之前写的通讯稿和微博正好是他记录过往工作和生活事件的素材,他对这些内容重新进行编辑。由于医学急救非常不固定,夜班一上便是通宵到天亮,“还能适应吧,慢慢都适应了。”在这样忙碌的作息下,周海斌还能利用琐碎的时间去完成《急救那些事儿》的创作,他倒是说得很轻松:“就是比较随意啊,就是有空去写,没有规划的。”历时半年,几多修改后,他的第一本小说《急救那些事儿》出版了。写书顺其自然,但后来不错的销量让他十分意外。
周海斌说:“每次听说有人突发疾病却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救助而离世,我都会觉得很惋惜。”2013年的冬天,凌晨五点,一名老人在家突然醒来,跟身边的老伴进行了一段奇怪的聊天后便昏迷不醒。周海斌接到急救电话后,当即赶往老人家中。在路上,通过医学优先分级调度系统(MPDS)分析出老人是因心肺问题而导致昏迷,于是立即指导患者家属先进行简易的心肺复苏的方法。紧接着,在将老人送往医院的路上,他采用了一切能采用的手段,电击心脏4次,历时30分钟,终于让老人恢复了呼吸和心跳。手术后,周海斌去探望了老人,老人恢复意识后,抓着他的手,不愿意松开,口中一直念叨着的便是感谢。“当听到他对我说‘谢谢医生,我很好’的那一瞬间,我真的觉得,我的工作是功德无量的。”得知周海斌想出书,老人的老伴马上打电话给他:“周医生,你一定要把我们的事情写进去,要不是因为你,我们家这位可能就真的醒不过来了。”
小说《急救那些事儿》里,很多急救案例是根据周海斌亲身经历而改编的。他希望可以通过小说的形式,能让大家更清楚的认识到,急救其实并不神秘,大家都可以做。每多一个人学会急救方法,或许就能多挽救一条生命。
“我的梦想是让急救普及。”周海斌的声音掷地有声。
省君莫忘师恩情,携师恩以报万民
“我觉得今天我所拥有的这一切,都是从张老师给我的鼓励开始的。”周海斌毫不犹豫地说,他的班主任张梅光老师一直让他记在心头。
他很感谢班主任的信任。在校大概是三年半时间,老师一直非常关心他,学习工作生活碰到的问题他都会找班主任寻求帮助,包括学生干部选举、班级的事情、工作选择等,他也会向班主任探讨求教,老师给了很多参考意见,让周海斌心底里感觉很踏实。周海斌说:“你永远都不用害怕遇到真正的社会难题,她是很无私的,她会告诉你很多,很多她教的方法到现在我都还记得。”毕业后的每一年,周海斌都会回到嘉院,看看母校,也看看张老师,他经常与班主任保持着沟通和联络。
他觉得在人生中很难得能够碰到这么好的一位老师,能够一直指点他,让他好好努力。他说他如今的一切都源于张老师的鼓励。
周海斌的工作称为工作,却不妨说是艺术,亦或是修行。他延续着生命,扶持着生命,传播着生命,就像一场革命的领导者,让人民群众在面对危险时知道如何去做,更让普天下的青年以他为翘首,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不喜欢那种靠脸吃饭的,我觉得男人得靠好脑子吃饭。”始于颜值,忠于才华,这才是配称为真正的表率。
(材料来源于网络,校友办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