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锋,1997年7月毕业于平湖师范(嘉兴学院前身之一)944班。先后任教于浙江、北京、上海等地。“万物启蒙”教育创始人,中国乡村万物地图公益计划发起人。《教育家》、《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教学》等杂志封面人物,出版有《万物启蒙》系列儿童通识读本、《重读经典》、《万物启蒙诗歌读本》等专著,现兼任上海市基础教育跨文化研究中心协和教育集团课程院院长。
2016年8月15日,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和心平公益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全人教育奖颁奖典礼在北京国子监举行,钱锋成为“全人教育奖”提名获得者。“全人教育奖”被誉为中国教育界的诺贝尔奖。其获奖词为:他以儿童成长为起点,用想象力、理性和爱心,创造性地打通学科边界,创设“万物启蒙”课程,开启了全新的项目学习之旅,探索一条中国文化启蒙的原生路径,为孩子们提供了无限可能,培养了他们的人文情怀与工匠精神。
走进北京亦庄实验小学六年级钱锋的班级教室,抬头便能看见讲台正上方“与人同辉,(或)独自闪光”的中英文大字,字中间的画上写着“鹿野苑班级”“做最好的自己”。不由佩服钱锋,他就这样,看似不经意地,把他的教育理念和抱负放在了这个教室最为显眼、重要的位置。
认识自己,顺应自然
钱锋以这样独特的方式提醒每一个走进这个教室的人,“认识你自己”。他对教育的期待,就像这首他与孩子们初次相见时开场的小诗《幸福的小石头》(艾米丽·狄金森)里写的,让学生成为幸福、独立、自信的人,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汲汲于功名,也不为变故担心”,按照自己的想法舒适自在地生活,单纯,自然,顺应天意,“与人同辉,或独自闪光”。
那作为一名教师,他是怎样接近这样的教育期待呢?
在浙江做老师的十五年间,钱锋也获得了许多荣誉: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江省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浙江省教改之星金奖等省内顶尖的教学荣誉。他经历了一条“完整的成长于公开课的名师之路”,也完全可以藉此成名成家。然而,他并不想一生的教育之路就这样度过。钱锋在一篇文章中写到,“我们即便不扼杀生命,但是,大部分的天赋,事实上都在课堂中消失殆尽。没有了灵动的生命,就如干枯的躯体,毫无生气。人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课堂若不能激活孩子思想的火花,这样的教育人生不值得一过。”他决意改变自己的教育人生,他放弃了众望所归的特级教师等荣誉,毅然来到北京亦庄实验小学,全身心投入全人教育实践,成为该校全课程教育的第一批创始人。
于钱锋而言,这样的改变再自然不过,是认识自己、顺应自然的结果,是许多不经意间播撒在他生命里的种子,深深地扎了根,如今,长出芽来。
立足时空,继承发展
鹿野苑班级教室前面,有一条颇有名气的年级走廊,是钱锋和老师们一起,根据谭其骧先生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手绘的“历史步道”。钱锋希望,孩子们通过有趣的游戏,穿梭在时间、地图、人文历史三个不同的维度,在游戏中感受万物的成长、变化以及万物之间的勾连。
公开课名师的经历,让钱锋对基础教育的教材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他深切感受到,中国文化在目前的小学几乎消失殆尽。针对具体的语文教学,他曾提出,小学语文应该把握汉字音形意象的特点和感性的审美特征,在识字的过程中注意整体感知,在语词的运用艺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语词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在一个具体的语境中所呈现的意义,让汉字真正地呈现出“有筋有骨有血有肉”的文化生命活力。他还鼓励一线教师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安下心来,投入到教材、教法的研究,认识到“经典的价值就在于在不同的时代能有不同的诠释”,勇于开放性地解构教材,跳出原有的框架对文本的价值观进行重新解读,让教学的内容搭上时代的脉搏,去除历史的尘埃,还其更本真的面目。在这两点的基础上,教育还需要贴近生活、直面现实、探究问题,他曾直言“教育如果仅为了铭刻自己,而无法面对现实的孩子,这就是假的教育”。
万物含情,天人合一
在亦庄实验小学全课程教育试验探索的背景下,钱锋和他的团队尝试从某一个具体物象出发,以项目制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触碰、感知它的存在,了解它的前世与今生,发现它的功用价值与文化内涵,与它建立联系,产生情感。三年来,师生一起学习和探究,共同经历了石头、明月、菊花、芦苇、蝉、竹、茶、瓷、桥等一个个精彩纷呈的课程,把万物当教材、把世界当教室,共同创造了“万物启蒙”课程。
在钱锋看来,教育探索到终极问题,便是人与世界如何妥善相处。“万物启蒙”课程是对中国传统蒙学的一种继承与创新。而在当下的中国,重拾蒙学,根植中国全人教育,正是钱锋诸多教育尝试后的回归。他意识到对于社会的启蒙在低处,不需要高喊口号,而是要低下身来,参与其中去改变每一个普通人对生活细节的认知,是温婉地唤醒每一个人的良知,让他们拥有成为合格现代公民的可能性,拥有成为最好的自己的可能性。蒙学的价值,化于每日的生活与行动之中,隐而不显,是最有力量的无声教育。
“凡事认真、勇猛精进”
李叔同的教育观,对钱锋有着很大的影响,一是“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的人生信条,二是对学生“低声下气”的教学境界,三是“勇猛精进”的专业修为和教育担当。
工作中,他的确像李叔同那样“凡事认真,勇猛精进”。说到“万物启蒙”课程,钱锋这样定位自己:“全程参与课程运作,是课程的架构者,也是部分时段的主持者,又是全部课程的协作者,还是评价反馈的组织者”。他不会一直站在讲台或者教室的中央,而是在每一个板块中担任他需要扮演的角色。课程需要他讲课时,他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课程需要他引导小组讨论时,他充分调动,让每个人发挥特长;课程需要他参与表演时,他全情投入,努力配合……
团队同事眼中的钱锋,亦师亦友亦兄长,是一个可信赖、有担当、有脊梁并且懂得倾听的人,他们很愿意与他交流工作、生活上的种种,他会十分平等地与每一个人交流,让人感觉到不烫人的温暖。他平和温润有耐心,从不浮躁、张扬,“儒雅中透着侠气”,这样的处事态度也感染着身边的年轻同事,让他们也越来越沉稳,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不做作,不放纵,不自以为是。
对于学生,他不再像早年那样拘泥于规则与民主的形式,而更关注尊重与平等,强调教育富有安全感的环境。钱锋说,无论是学生还是自己孩子,重要的应该是让他发现人生更多的可能性,给予他有底线的自由和平行的陪伴,顺应他自己发展的路径,使之不断更新、充盈自己,活得快乐就好。
此外,自2008年开始,钱锋就通过组织教师共同体的方式促进教师成长。他认为,教育的探索源于教师的自觉,而教师的自觉则需要自身的动力和外在启蒙的契机。他在亦庄实验小学的教师培训上阐述“教师,在教育的中央”的理念,“教师发展,阅读第一”,只有不断通过阅读提升自我,才能成为有观点的教师。他呼唤教师无功利写作,从专业意识的觉醒到教育信念的觉悟,从文化生活的关注到公民价值的关怀,这两条路径入手增强教师的身份意识。他还在亦小办起了“无领导的教育沙龙”,倡导平等、宽容、民主的教师文化,并期待学校老师都能获得定制化的教师职业规划,让每一位教师找到自身的发展路径。
能够在亦小进行教育改革的尝试,与鹿野苑这些周边农户家庭的孩子一起,践行自己教育的理想,他感到自己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一个伟大的教育时代,不是拥有伟大的结果,而是拥有伟大的假设和无数的可能。在亦庄,似乎什么都可以在这里生长,没有比这更令人兴奋的教育生活了。”
近二十年一线教育,钱锋从未离开三尺讲坛,他辗转三省,跨越南北,从公开课教学逐渐转型为课程开发。他不迎合流行,不创门派,不提风格,却独自思考着中国启蒙教育最源头最根本的问题。他以坚韧的意志,纯粹的教育情怀,重塑教育尊严,追求自己不灭的梦想:愿以毕生之力投身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为中国文化复兴寻找启蒙之路。
这就是钱锋,博学不张扬,沉稳有担当,一位在教育一线近二十年平和温暖、坚韧纯粹、不断学习、不停探索的教师。
(张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