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时光,酝酿出醇厚的情谊;悠悠岁月,传递着无尽的思念。这是一个跨越四十一年的约定,一次长达十月之久的酝酿。在嘉兴学院办学103周年纪念日的当天,39名工业会计76届的老校友从全国各地奔赴嘉兴。
卌载邀约,五湖四海重聚嘉院
“年轻的朋友们,今天来相会。荡起小船儿,晚风轻轻吹。花儿香,鸟儿鸣,春光惹人醉,欢歌笑语绕着彩云飞。”18日上午9点,部分居住在嘉兴本地的老校友们便早早来到嘉兴学院东门等候。不多时,载着工业会计7627班其他校友的客车缓缓驶来。车还未停,车上难掩激动的校友们已兴奋地将脸贴在车窗上与老友们招手,有甚者一跃起身挥舞着双臂。记忆中那些漂亮的小姑娘和英俊的小伙子,如今都变成了面带风霜、银丝缠头的老年人。纵然已迈过花甲之年,但他们仍精神矍铄。年少时的伙伴跨越了山川湖海来到浙江求学,41年后终于得以再次相见。车停下来了,人群中有人不停呼喊,有人握手言欢,有人紧紧相拥,“是谁的手突然收回,紧紧捂住自己的眼睛,当人们四散离去。”
为了赴约,校友们从上海、广东赶来,从内蒙古、辽宁赶来,从湖南、贵州赶来。天南地北,漫长的里程,依然阻挡不了大家回“嘉”的热情。刘焕芝和吴明玉对记者说,自己身体情况不佳,在得知师生会的消息后,内心万分犹豫:来了,怕自己的身子骨在路上经不起折腾,自己吃亏不要紧更担心拖累了整个聚会的组织安排;不来,又怕错失与同学、恩师相见的机会,人生恐怕难有下一次全班规模的师生会。在各方的努力与协调下,她们终于如期赴约。“我昨天躺在床上告诉自己不要激动,今天和大家见面后还是止不住地流泪,真是太激动了!”言至此,吴明玉压抑不住眼角的泪水翻涌,言语中饱含哽咽。
1976年毕业后,7627班五十八名同学分配到了全国各地。最初大家还保持着联系,但由于那时交通、通讯工具相对落后,同学们家中也没有固定电话,只能依靠通信地址写信联络,联系起来十分困难。后来又随着工作的调动等种种原因,大家便逐渐失去了联系。这41年里,有部分同学在百年校庆时回过母校,大家也都曾有过全班同学回母校聚一聚的想法,却总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搁置。直至去年,这个想法才再次被提起。绝大部分校友更换了住址和联系电话,但班里同学齐心协力相互联络,在留校工作的董松松老师以及班长李云林和副班长王桂清的牵头组织下,联系到了近40名同学顺利回“嘉”。
阔别四十余载,今日终又重逢。即使岁月改变了容颜,大家依然能够认出熟悉的彼此,真挚的情谊牵引着每个人相逢。
齐聚今朝,昔日同窗共忆芳华
“从不相识,开始心接近,默默以真挚待人……”这首歌正是工业会计7627班的真实写照。70年代班里大多数同学,在上大学之前下乡当过知青或者去部队当过兵,也有人已经在工厂工作过,所以班级里同学的年龄参差不齐,最小的只有16岁,最大的有23、24岁了。虽然当时的学习条件艰苦,生活不易,可是每个人始终用自己最真挚的心去帮助他人。吴明玉动情地说:“我们班同学之间从没有谁和谁红过脸,离家千里,异乡求学,大家都是互相牵挂、互相帮助。所以即使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想起当年的一幕幕事情,都是温馨的回忆。”忆起往昔,她继而回忆说,上学那会有一次她因一次意外昏倒而得了脑震荡,休息了一段时间后自认为应该没有大碍了便去杭钢实习,没想到在实习时却突然发作,身体状况陷入崩溃的状态,变得十分虚弱。在吴明玉最无助的时候,是同学王慧清一直陪在她身边,照顾她的衣食住行,点点滴滴,一直到她身体完全康复。41年了,这份同窗之爱,吴明玉回首谈及仍然双眼泛泪。
副班长王桂清回忆起班上年龄最小的女同学也是感慨万分。这位年仅16岁的小姑娘老家在青海祁连山脚下的牧区,读大学之前从没有离开过家。当地风俗比较保守,初到学校,她不仅普通话不太会讲,生活上也有很多不习惯的地方,不敢去公共澡堂洗澡,也看不惯男女同学之间自如地交流。在学校,全靠刘焕芝和另外两位稍微年长的同学像带亲妹妹一样照顾她的生活起居,青海姑娘这才慢慢地融入到集体中。王桂清激动地说道:“当时我还梳着两条长长大辫子呢,很难打理,她每天早上很早起床就等着给我梳辫子,可勤快了!还有我比较怕热,夏天我睡觉的时候,总是睡不着,心里闷得慌。这个小妹妹就和另一位同学一起在床边帮我扇扇子,直到我熟睡了,她们才去睡觉。我现在真的特别想念她们!”
离开学校已经四十一年了,但对当初的校园生活,同学们仍记忆犹新。开学报道那天是1974年10月9号,那时候,浙江冶金工业学校还是两年制的专科院校,学校地址还在建德梅城。同学们都是带着简单的行李就来报道了,其中还有同学只背了一个包袱。以前学校里只有一个餐厅,学生们要把粮票换成饭票才能到食堂买饭,同学们笑着说自己最怀念的是食堂的糖醋红萝卜和蒜苗肺片,不知道现在的学生食堂是否还保留了这两道菜品呢?
校友回忆说,虽然当时学校的设施不如现在气派,甚至有些简陋,学习条件也很艰苦,但却是纯朴、温馨的。在冶校的大教学楼里,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们坐在一起,认真的听老师上课。在操场上,大家出早操、打篮球、踢足球,在校园运动会上大展身手;在林荫道旁,沐浴着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散步,说悄悄话,相互倾诉着对校园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无限向往。正是因为初尝过生活的不易,学校生活的点点滴滴,才更令人难以割舍。
除了平时在学校里上课,课余时分,同学们喜欢在学校周边闲逛。让大家魂牵梦萦的是曾多次走过的光溜溜的青石板,路的两旁曾是上木门板的店铺,学生们总喜欢扎堆坐在里面吃甜酒酿、赤豆粥,买板栗、香榧、柚子和丝绸被面。从小店里飘出的香味,夹杂着大家爽朗的笑声,顺着三江的水,汇成了大家一生中最快乐的两年大学时光。
校友张观琴则回忆说,大家在一起,就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情。返校后坐在大通铺上一起闲话家常,周末相约一起去爬山。谈到当初陈灼民保持学校跳高记录很多年的事,大家仍赞叹不已。“那时候我扔铅球也得了很好的名次呢!”张观琴笑着说,“唱歌最好的是王玉珍啊,就和那歌唱家王玉珍名字一模一样。”“你们还记得吗?那时候班里的板书都是沈纯清出的,她写的隶书可好看了”……一切恍若昨日,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说着,一时间校园里充满了愉快的欢笑声。
70年代没有高速发达的网络和各种各样的人工智能,大家每天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学习,空闲之时也会练字。这些在今天的学生看来也许是异常枯燥的事情,可求学的时光对于当时的他们来说却是珍贵无比的,因为每个人都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不断渴求着知识,那段岁月就是人生最美好的春天。
一日为师,至纯至真情深难忘
下午的座谈会上,很多校友都纷纷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恩之情。“我们老师的队伍可谓是卧虎藏龙,那时候我们的教材全是老师自己编写的,每一本油印的教案都是我们宝贵的财富。”
回忆当年的老师,同学们打开了话匣子。戴秀英老师教会计,从会计原理教到报表成本核算,为他们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王炜是语文老师,也是同学们的实习带队老师。王老师对学习和工作严谨的态度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教会了大家怎样做学问、做事、做人。“王老师的课总是很难选上,因为他讲课有耐心,对每个学生都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
采访时,裴伟民一边紧握着齐慧英老师的手,一边笑着对记者说:“老师真的就像我的母亲一样。”从毕业后到现在40多年里,师生二人一直保持着联系。在裴伟民结婚时,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她的婚事都是由齐老师一手操办的,包括那些需要父母参加的婚礼环节,也是老师代为出席的。与其说是师生之情,不如说是母女之情更为恰当。
董松松老师感慨道:“我们那时候,老师和学生是每天都在一起学习一起生活,可谓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毕业四十一年,工业会计7627班的同学有的紧跟时代步伐,奔向广阔天地谋求发展;有的奋力拼搏,事业有成;有的则留在母校工作,栽培桃李……他们从青年步入中年,慢慢走向老年,饱经风霜与坎坷,尝尽酸甜苦辣。纵然母校和他们记忆中的模样不太一样了,但他们永远不会忘记,那梅城北枕乌龙山,南临三江口,依山傍水、风光秀丽的两年同窗时光。
历经百年沧桑,从宁波到梅城再到嘉兴,如今的母校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桃李满天下,但它仍充盈着不断奋进的激情。“感谢母校的栽培,无论身在何方,无论经受了多少风吹雨打,母校永远是我们灵魂深处的避风港。祝愿母校日后培养更多的社会才俊,书写下一个百年的辉煌。感谢恩师的教诲,教会了我们诚实宽容,教会了我们奋勇拼搏。”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离别多。四十一年后的重逢,大家热情依然。别离之时,校友们仍在车窗前抒发着对学校、故友、对老师的不舍,挥手告别不愿回过头去。
山在,水在,岁月在;你在,“嘉”在,“嘉”人在。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亲爱的校友们,记得常回“嘉”看看!
工业会计7627班全“嘉”福
好久不见
欢迎回“嘉”
久违了的拥抱
王基坤老师深情追忆
我“嘉”大门常打开
忆往昔 师恩难忘
终于吃上了“嘉”里大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