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6日,我们一行14人走进陕、甘、宁、青,相聚大西北,参加了为期12天的老同学聚会。同学相见,格外亲切,大家再一次感受到了同学间的真诚与友好,每个人的心情都无比激动。
1975年夏天,我们相识在美丽的西子湖畔(杭州群英饭店),以“工农兵”学员的身份走进了浙江冶金工业学校(嘉兴学院前身之一)的大门,进行为期两年的学习。那是多么令人难忘和幸福的时刻,因为我们彼此相识了。四十年的悠悠岁月在无声无息中悄悄过去了,我们从青年走到了中年,现如今已开始步入了垂暮之年。在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之后,我们都学会了善待自己和他人、珍惜生命与友情。
虽然相距较远,但我们的心却永远相连;虽然平时联系较少,但哪怕是一个电话,一条微信,一声问候,都无不饱含着同学间的深情厚意。地理上的距离并没有成为我们之间疏远的理由,今天我们又团聚在一起,高举酒杯,共享这幸福的时刻。
在这毕业后的三十八年中,我们进行了多次相聚:由于四川同学徐建荣、代玉琼夫妇的慷慨出资,同学们首次组织了2007年10月的四川九寨沟之旅,这为我们以后的相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既而呼和浩特的燕子荣同学2012年8月又出资组织了内蒙草原之旅,团结大家的同时也使得我们之间的友谊更加深刻;建校一百周年之际,在王桂珍、吴永平、邵平同学的积极筹备下,我们又以AA制的形式再度发起了第三次同学聚会。同学们欢聚一堂,与老师们一起回忆过去,展望未来,并重返梅城校园,倍感亲切。
而在本次聚会中,我们首先要感谢主要出资人袁晓玲同学,正是她慷慨的帮助,让我们在12天大西北之旅中,吃的好、住的好、行的好;也是她的精心安排,让我们能够克服高原反映所带来的不适,忘却年龄,尽情欢笑。她的风度深深地感动着我们每一位同学。7月6日是我们在兰州的最后一天,她又不辞劳累,发动家人用三辆轿车将我们接到她50公里外的农庄。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她的成功,她的执着,也深知这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艰辛。正如王锡武同学在贺词中称赞她是“亊业有成家业成,办起农庄为众民。同学来了好吃惊,女人亊业胜男人。”当准备充足的点心及午餐端上餐桌,高质量的音响响起时,同学们仿佛重回到了年轻时代,大家又喝又唱又跳,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和旅途带来的疲劳。
另要感谢的是陕西汉中的吴赵华同学,听说我们4人(吴、王、祝、邵)要路过西安,他硬是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从一百多公里外的汉中赶来西安陪我们共进晚餐,品尝西安特色;第二天又为我们安排好车辆,请司机专门到酒店接送并陪同我们畅游古都西安,同学之情亲如手足。
再要感谢的是裴明兰同学,在本次聚会的召集中,她同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做了很多的工作,在相聚的12天中她始终陪伴左右,直至把我们一一送上车才不舍地离开。7月5日晚她又宴请了同学们,临走时还与晓玲一起给我们备足了路上吃的食物。我们对此甚是感谢。
走进大西北,是我们多年来的心愿,当领略了大西北的风貌后,我们感触颇深。从西安的兵马俑、大小燕塔、法门寺,到甘、宁、青的东方小瑞士、沙坡头、河西走廊、丹霞地貌、祁连山、敦煌莫高窟、月牙泉、青海湖、日月山以及黄河源头的景色,都给我们很大的震撼,真是美不胜收、永生难忘。我们衷心感谢赵华、晓玲、兰子为这次聚会所做的工作、所付出的努力,有了你们才使我们这些在异地工作、退休和生活的老同学们有了这般的聚会,享受到了这般的温暖,才圆了我们多少年来想走进大西北的企盼。
目前,7729班50人中已有三位同学永远地离我们而去,对他们的不幸我们深感惋惜。余下的47人中,虽有23人加入了我们的微信群,但彼此间联系还是较少,其余的24人中有的虽然已经通过电话,但还是未能参加我们的聚会,有的至今杳无音讯。但我们有信心,在以后的日子里一定能将他们一一找到,功夫不负有心人,期盼在毕业四十周年之际(2017年),他们能与我们一起团聚!
回顾过去,我们无怨无悔,因为这四十年我们有付出、有回报,都在描绘着自己不同的人生。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豪情满怀,我们热爱生活、热爱明天,相信有这四十年的积淀,我们一定会过得更好!
流水不因石而阻,友谊不因远而疏。我们同窗共读、朝夕相处,结下了似兄弟姐妹般的血肉亲情,让我们一起分享生活的欢乐和忧愁,把握和珍惜所有难得的相聚,重叙往日的友情,尽享重逢的喜悦。相逢是短暂的,友谊是永恒的,记住今天的相聚!留住你的笑脸和热情,祝同学们在今后的日子里,年年平安,岁岁如意!无论人生浮沉与贫富贵贱,请大家一定要保重自己的身体,期待明年春暖花开时在汉中相会!
最后,我把王锡武同学的一首诗附后共勉:同窗同学四十载,再次相会在中原。久旱甘露润心田,思绪万千话当年。二年相聚虽短暂,有缘相会情绵绵。人生能有几回合,万望同学再团圆。
(祝敏)